分揀、打包、裝箱、快速發貨……1月26日的大雪把河南淅川縣西簧鄉梅池村打扮得粉妝玉砌,村民高斌的家里卻暖意融融。坐著輪椅的他熟練地打包好一箱香菇,“咱足不出戶就把香菇賣到了東南亞,僅這次的訂單,凈收益就有2000元”。說這話時,高斌的臉笑成了一朵花。今年29歲的高斌原本生活還不錯,但5年前的一場事故讓他癱瘓臥床。為治病,他掏空了“家底”,從此成了貧困戶。在梅池村,像高斌一樣的貧困戶還有90戶289人。
“之前種了近3000袋香菇,由于交通閉塞,銷路不好,幾乎沒有收益。”談起過去,高斌連連搖頭。
梅池村位于淅川縣城西北40公里處的深山里,雖有幾十年的香菇種植歷史,但是由于交通閉塞、信息滯后、物流不通等原因,香菇賣不出去,群眾雖然抱著“金飯碗”,卻過著“窮日子”。
“2016年2月,淅川縣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倡導我們發展香菇產業,這讓我看到了希望。”高斌說。
淅川縣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河南省深度貧困縣,脫貧難度大。截至目前,還有14874戶43238名貧困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針對山區特點,結合縣情,淅川確定了“短中長”三線產業項目相結合的產業扶貧思路,短線重點發展食用菌、蔬菜、光伏發電等“短平快”項目,確保當期脫貧;中線重點發展以軟籽石榴、薄殼核桃為代表的經濟林果,套種油牡丹、花生等林下作物,鞏固脫貧成果;長線抓旅游,保證持續增收奔小康。與此同時,縣里搶抓“互聯網+”發展機遇,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積極構建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在全縣17個鄉鎮(街道)推廣建設“供銷e家”服務網點,解決農產品難賣的問題。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高斌利用縣里的小額扶貧貸款種植了1萬袋香菇。他還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電商培訓班,學會了在網上開店鋪、賣香菇。幾個月后,他的香菇通過互聯網銷售一空,當年就掙了3萬多元。2017年,嘗到甜頭的高斌膽子更大了、心更活了,一鼓作氣發展到近2萬袋香菇。
隨著高斌香菇種植規模的擴大,看到“錢景”的鄉親們紛紛前來“取經”。在高斌的帶動和幫助下,梅池村共發展香菇170萬袋,近200戶群眾走上了致富道路。借此契機,當地政府引導梅池村擴大香菇種植規模,打造“十里香菇長廊”,并率先在村里建起了“供銷e家”服務網點,讓香菇產業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
借助網絡的“翅膀”,一筆筆訂單“飛”進山村,一件件香菇“飛”向全國、“飛”出國門。2017年,香菇種植讓高斌掙了7萬多元。梅池村的香菇銷售額則達到近千萬元,村里49戶188名貧困群眾因種植香菇脫了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