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章逸作報告

報告現場
易菇網訊:“茯苓菌種退化現象嚴重,現有育種技術原始單一,生產上栽培菌種來源隨意任性,使得茯苓生產上產量和品質不穩定,嚴重影響茯苓產業和臨床需求”。11月25日,在2017第二屆全國茯苓會議主題報告上,來自華中農業大學的徐章逸副教授就茯苓遺傳學基礎及其應用研究的相關問題作了精彩報告。
報告中,她直言不諱地指出目前茯苓生產中存在的問題,茯苓菌種退化現象嚴重,現有育種技術原始單一,生產上栽培菌種來源隨意任性,使得茯苓生產上產量和品質不穩定,嚴重影響茯苓產業和臨床需求;現有茯苓栽培方法以傳統的段木栽培(松樹蔸)栽培為主,需要消耗大量的松木資源,勞動強度也比較大,占地及連作障礙等問題。
同時,她也指出目前茯苓遺傳學基礎研究薄弱,主要表現在茯苓子實體形成困難,茯苓性模式的不確定、茯苓結苓前的菌絲是同核體菌絲還是質配后形成的異核體菌絲尚無所知。隨后,徐章逸通過圖文的形式詳實的展示了茯苓遺傳學基礎研究,其中包含子實體誘導形成條件分析,子實體和子實層體形態結構特征以及擔孢子的發育過程觀察。
在茯苓優良菌種選育研究中,徐章逸通過對茯苓種質資源評價與篩選、菌種的的提純與復壯、原生質體融合育種、單孢雜交育種得出,茯苓菌株資源遺傳背景比較窄,栽培菌株基本上來源于少數幾個菌株,同物異名現象比較普遍;相比較而言,野生菌株遺傳背景多樣性程度高的結論。她還表示今后需加大對野生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存。
2017第二屆全國茯苓會議于11月24-26日在湖南省靖州縣舉行,會議由中國菌物學會主辦,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易菇網等單位承辦,會議安排了主題報告、專題報告共16個,同期舉行了茯苓產業發展圓桌論壇、茯苓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會議暨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茯苓養生烹飪大賽、茯苓會議展覽等精彩活動,是繼2014首屆全國茯苓會議之后我國茯苓產業又一次盛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