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1月8日,聊城市農科院食用菌團隊接到菇農宋大哥打來的求救電話,說自家大棚內栽培的平菇大量受雜菌污染,此外還有部分鬼傘類競爭性雜菌,損失慘重。接到電話后,山東省食用菌產業創新團隊成員、聊城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劉新華帶領團隊成員許萬昌、李巖杰等一行三人來到現場一探究竟。
宋大哥來自臨清市尚店鎮司洼村,目前跟別人一起合伙經營著一家奎源種植農場,場內建有高標準食用菌栽培大棚32座,占地面積100余畝,是受政府資助的扶貧項目。去年因經濟效益良好,今年擴大生產,一次性投料100萬斤,本想著大干一場,沒想到卻出現菌包大量污染的情況,這可讓心急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宋大哥愁壞了,無奈之下只有向聊城市農科院食用菌團隊求救。團隊成員到達現場后發現菇棚內大量菌包感染綠霉,部分菌包內有鬼傘生長,此外菌包相互擠壓的部位因高溫缺氧平菇菌絲已經出現老化、“吐黃水”現象,有的菌絲甚至已經死亡。針對以上問題,團隊成員多方查找原因,并詳細詢問生產的每一環節,不放過任何細節,最后得出初步結論為栽培原料玉米芯預濕不徹底導致發酵不徹底導致接種后雜菌大量生長;另外針對發菌慢、中間層受擠壓菌包菌絲老化現象,提出降低溫度,適當增加通風量并捯垛的建議。
這次生產意外情況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嘗到甜頭后盲目擴大生產加上生產過程不規范造成的。雖然經過團隊成員的及時補救可以挽回部分損失,但是對菇農來說將會極大的打擊他們種菇致富的熱情和信心,這也對加快制定食用菌生產技術規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才能保證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