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陜西留壩縣玉皇廟鎮下西河村成立了食用菌產業園以來,這里的產業扶貧成果日漸凸顯。據了解,留壩縣利用當地自然環境優勢培育香菇產業,通過扶貧互助合作社對接龍頭企業,為香菇找到最優的銷售渠道,讓產業園做到“產得出、賣得動”,讓村民體會到“有活干、有錢賺”的好日子。
農戶抱團取暖 “規模定制”從源頭鏟除“窮根”
2016年8月,留壩縣在全縣11個村試點開展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建設工作,通過脫貧攻堅工作的制度性創新破解基層組織干事沒實力、管理沒手段、服務沒平臺等癥結性問題,推動鄉村治理變革。
“‘扶貧社’在市場主導的產業鏈中承擔著重要的樞紐角色,上連龍頭企業拿訂單,下連農戶組織生產搞服務,把所有農戶綁在產業鏈上,扭成一股繩共享產業扶貧紅利。”留壩縣委書記許秋雯認為,“扶貧社”不僅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以農民單打獨斗為主的方式,使過去的“提籃小賣”成為現如今的“規模定制”,還有效提升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破解了小農戶無法對接大市場的難題。
新華網西安11月5日電(張勇 汪艷)自從陜西留壩縣玉皇廟鎮下西河村成立了食用菌產業園以來,這里的產業扶貧成果日漸凸顯。據了解,留壩縣利用當地自然環境優勢培育香菇產業,通過扶貧互助合作社對接龍頭企業,為香菇找到最優的銷售渠道,讓產業園做到“產得出、賣得動”,讓村民體會到“有活干、有錢賺”的好日子。
農戶抱團取暖 “規模定制”從源頭鏟除“窮根”
2016年8月,留壩縣在全縣11個村試點開展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建設工作,通過脫貧攻堅工作的制度性創新破解基層組織干事沒實力、管理沒手段、服務沒平臺等癥結性問題,推動鄉村治理變革。
“‘扶貧社’在市場主導的產業鏈中承擔著重要的樞紐角色,上連龍頭企業拿訂單,下連農戶組織生產搞服務,把所有農戶綁在產業鏈上,扭成一股繩共享產業扶貧紅利。”留壩縣委書記許秋雯認為,“扶貧社”不僅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以農民單打獨斗為主的方式,使過去的“提籃小賣”成為現如今的“規模定制”,還有效提升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破解了小農戶無法對接大市場的難題。
目前,該村已成立合作社負責園區經營,共有參股社員21戶,其中17戶為貧困戶,占比80%。“我們在發展產業的同時,會從各個方面來幫助貧困戶脫貧,如今產業園開始出菇見效,在產業的帶動下,下西河村的貧困戶可以通過土地流轉費、務工報酬和股金分紅等方式獲得收益。在這樣的‘造血’機制帶動下,我相信下西河村的脫貧路會越走越寬。”李志福說。
“因為最近正是采香菇的季節,量太大的情況下我們會剪掉香菇蒂,然后進行烘干,再由公司統一收購。”家住下西河村的村民王成菊是村里的貧困戶,今年以來一直在該食用菌產業園里工作。目前在園區工作的工人中,有三分之一都是貧困戶,看著漸漸提高的收入,村民們都盼著這條產業能越做越好。

多元化產業扶貧實現貧困群眾增收、村集體積累增長“雙贏”
今年以來,留壩縣在11個村先行試點的基礎上,分兩批組建村級扶貧社62個,實現了全縣所有行政村全覆蓋。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的建立,有效解決了村集體沒積累的問題。
僅今年上半年,留壩縣72個扶貧社就與5家龍頭企業簽定土雞、土蜂蜜、食用菌等訂單115個,與貧困戶簽訂合同1430份,預定生豬3035頭、土雞55174只、土蜂蜜61065斤、香菇387.5噸,預計實現產值3800余萬元,將帶動全縣1318戶3353名貧困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
截止目前,全縣73個村級扶貧社吸納貧困戶入股1267戶,占貧困戶總數的67%,組建電商服務、建筑工程、生產服務、紅白理事會等各類服務隊,并承接村組道路、農田水利、環境整治等小型基建項目,累計獲得集體積累300余萬元,參與扶貧社的貧困戶人均獲得收入2000余元,實現了貧困群眾增收和村集體積累增長“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