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在我國第4個扶貧日到來的前一天,農業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媒體介紹農業產業扶貧。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劉北樺表示,河北省平泉食用菌是全國產業扶貧領域中的典型范例。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平泉縣開始發展食用菌產業。近年來,這個縣 把扶貧開發與區域發展有機結合,探索了“三零”精準扶貧模式,即由政府整合政策資金、金融部門提供貸款資金作為貧困戶入股入園本金,使貧困戶投入“零成本”;通過堅實的產業基礎和利益聯結機制以及科學防控措施,使貧困戶經營“零風險”;通過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兩區同建”,或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在貧困村周邊建設產業園區,讓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零距離”。
這種扶貧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貧困戶在資金、技術、風險承擔能力等方面的困難,也把貧困戶深度嵌入到產業發展的鏈條中去,使貧困戶能夠參與、分享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在這一過程中,企業也解決了融資問題,推動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目前,平泉縣食用菌產業產值達到54億元,帶動貧困戶脫貧比重達到60%以上。
劉北樺副司長說,“農民搞產業最講眼見為實,跟他們講十遍,不如讓他們看一次。”農業部去年總結了洛川蘋果、贛南臍橙和定西馬鈴薯三個范例,今年又在全國層面先后遴選了貴州黔西南薏仁、河北平泉食用菌、安徽岳西茭白、山西平順中藥材等10多個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產業扶貧范例。
“這些范例都是基層的實踐創造,干部群眾往往一看就有信心、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點就通。”劉北樺說,洛川蘋果、平泉食用菌等范例很好地發揮了樹榜樣、受啟發、找差距、增信心的作用,讓基層干部群眾真正想干、敢干、能干、會干。
在將洛川蘋果、平泉食用菌作為正面典型的同時,針對目前一些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欣欣向榮,但與貧困戶聯系并不緊密,導致產業發展比較好,但貧困戶沒有脫貧的現象,劉北樺也表示,“現在有的貧困地區發展產業,不管貧困戶愿不愿意、會不會,都發幾顆苗、幾只雞,看上去精準,實際上是搞縮小版的大水漫灌,沒有真正做到因村因戶因人施策,不僅浪費了扶貧資源,還耽擱了脫貧致富,這不可取”。
劉北樺表示,當前,產業扶貧正處在完善措施、強化落實、創新機制、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我們將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總結經驗、鞏固成果、攻堅克難、開拓創新,推動產業扶貧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