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農業主產區,農耕文化極為豐富,采食食用菌的歷史長達數千年??梢哉f,廣西發展食用菌產業具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優。
“天時”:一是廣西地處我國南疆,氣候溫潤、雨水充沛、干濕分明,能滿足大多數食用菌栽培要求。同時,廣西自然環境良好,秋冬種的天然優勢全國少有,獨特的氣候優勢能滿足雙孢蘑菇、木耳和秀珍菇等不同食用菌品種的周年生產。二是溫光充足,生物生長量大,甘蔗、桑枝、木薯等農作物秸稈原料資源位居全國前列。此外,廣西每年還有大量的雜木屑、果園修剪枝條以及數百萬噸的家禽畜牧排泄物。充足的、可再生的原料來源可以為食用菌生產提供穩定保障。
“地利”:廣西地處華南、泛珠、中國—東盟三大經濟圈交匯之地,雙向連接中國國內和東盟兩個市場;擁有大陸海岸線1600公里、邊境口岸11個,是中國唯一與東盟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市場空間巨大。同時,廣西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橋頭堡壘作用將更加凸顯。隨著“一帶一路”這個涵蓋68個國家和地區、涉及44億人口的戰略框架提出,將會給廣西食用菌產業帶來無限的商機。
“人和”:一是領導高度重視。近年來,廣西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食用菌產業發展,先后將其列入《廣西“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廣西壯族自治區現代農業(種植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品種品質品牌“10+3”提升行動》等多個重要規劃、方案并作為廣西重點發展十大優勢特色產業之一,每年財政都有專項資金投入。廣西是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多市縣瞄準食用菌生產“投資少、見效快、前景好”的獨特優勢,把食用菌作為助農增收、脫貧摘帽的主導產業,也從人、財、物等多方面給與了大力扶持。二是科技支撐明顯加強。今年榮幸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為廣西自治區主席院士顧問。在李玉院士及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的關心支持下,廣西食用菌創新團隊、廣西食用菌協會及廣西食用菌學會先后組建成立。依托現有科研力量,“科技興菌”活動在各地持續進行,僅2016年廣西引進試種選育食用菌新菌種(菌株)70個,創新研究生產新原料、生產加工技術28項。廣西創新集成了食用菌生產加工技術模式100余項,申請或擁有發明專利技術超過20項,極大的提高了廣西食用菌的科技水平。
在各方支持與廣西各級的共同努力下,廣西食用菌產業實現了跨越發展,取得了“三大成效”。
一是食用菌總產量總產值保持“雙百”,實現“十二連增”。最新統計,2016年度廣西食用菌總產量129萬噸、總產值115億元,總產量總產值連續四年保持“雙百”,分別比2005年的34萬噸、13億元增長279%和785%,實現了喜人的“十二連增”。2015年度廣西食用菌總產量總產值雙雙進入“全國十強”,位列第9位;其中雙孢蘑菇、桑枝食用菌、紅椎菌等品種產量多年居于全國前列。短短十余載,廣西食用菌產業已經從不起眼的小作物壯大為種植業中,總產量僅次于糧、蔗、果、菜的第五大產業。
二是優勢區域雛形呈現,超百萬平方米生產大縣36個。目前,廣西已初步形成雙孢蘑菇、香菇、木耳、平菇、桑枝食用菌和以草菇為代表的中高溫菇共六大產區,產業逐步向資源優勢區域集聚。2016年度栽培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的縣(市、區)有36個,產量超1萬噸的有24個,產值超1億元的有27個。
三是產業整體效益良好,從業者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2016年度廣西食用菌從業者人均收入2.3萬元,比2005年度增加1.85萬元,翻了四倍。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食用菌生產在廣西54個貧困縣實現了100%全覆蓋,開展食用菌生產的貧困戶人均收入約5000元,體現了良好的產業效應。
廣西食用菌產業正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優勢產業,成為提升民眾生活質量的陽光產業,必將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