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河口市薛集鎮馬崗村52歲的貧困戶劉家富,望著自家倉庫里的香菇,喜不自勝,因為這些香菇為家里帶來了脫貧希望。
村支書張新號介紹,該村土地貧瘠,只能種小麥、玉米,一遇天旱就歉收,村民收入上不來,是鎮上重點貧困村。湖北省氣象局精準扶貧工作隊一進村,就認真調研,抓住村里小氣候特點,推進特色農業產業。
氣候分析催生香菇產業
今年,劉家富一家靠種香菇,增收了3000元,預計全年可增收6000元。像劉家富一樣,因為種香菇使生活改善,村里還有8戶。
氣候分析催生香菇產業。去年初,湖北省氣象局精準扶貧工作隊入駐馬崗村,就琢磨如何利用氣象科技搞好產業幫扶。當地農業氣象條件優越:常年平均氣溫15℃左右,晝夜溫差大于10℃的天數超過110天左右,非常利于香菇栽培。雖然當地無香菇栽培歷史,但培育香菇產業大有可為,不但品質優良,且產量不低。隨即,湖北省氣象局工作隊積極向鎮黨委政府書面建議在貧困村開展香菇種植,幫助貧困戶增加脫貧項目。
同年9月,由薛集鎮人民政府引進襄陽市福澤元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與馬崗村正式簽訂聯合發展香菇產業合同,運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期間,氣象局精準扶貧工作隊聯系華中農業大學多次派香菇種植和農業經營專家,到薛集鎮講課授業,村民熱烈響應。
如今,全鎮貧困村40余畝香菇種植鋼架大棚順利建成,完成土地流轉100畝,基地建設基本完畢。香菇菌棒50萬棒已全部放入大棚,預計可實現產值300萬元左右,平均戶增收2000元。
“剛開始我不敢嘗試,聽說2000個香菇培養料棒就要花6000元買,是賺是賠也不知道。為打消我的猶豫,工作隊專程來我家做動員,他們還掏錢買菌棒讓我試種,我才打消顧慮。”劉家富表示。
“江南模式養殖”移植鄂北
雖然近期天氣炎熱,由湖北省氣象局精準扶貧工作隊出注冊資金成立的“馬崗村新漁村漁業服務有限公司”,仍然積極為養殖小龍蝦做基礎準備。馬崗村位于山區,還是在鄂北崗地這個著名“旱包子”的大氣候背景下,為何能養殖小龍蝦?
這得益于氣象專家一個有趣發現:該村地理位置獨特,水源出自丹江口水庫,境內水庫、河汊較多,具有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的獨特小氣候生態環境,非常適宜河蟹、泥鰍、龍蝦等水產養殖。通過對比研究“江漢平原明珠”潛江市和馬崗村氣候,發現該村與潛江龍蝦養殖氣象條件,居然基本一致。
于是,湖北省氣象局工作隊向薛集鎮政府建議當地借鑒潛江稻蝦連作模式,實現立體養殖,發展創新型“小龍蝦野生寄養”“蝦—蟹—鱖”“蝦—鱉—稻”“蝦藕共生”等生態養殖模式。
目前,馬崗村新漁村漁業服務有限公司通過運作,不僅帶動當地貧困戶增收,也填補了該村集體產業空白。
因地制宜推廣光伏發電
在隨州余店鎮楊嶺村,兩座光伏電站格外顯眼,一排排光伏發電板在太陽照射下閃閃發光。村支書楊樹說:“有了光伏發電站,不但村集體有了收入,還能幫扶村里老弱病殘戶!”
楊嶺村多山地丘陵少平原,全村1370多人,人均耕地僅0.52畝。加上土地貧瘠,土壤難以積肥蓄水,種植物產量不高,扶貧工作艱巨且迫切。
該市氣象局局長艾勁松帶隊到該村分析氣候,發現干旱少雨制約當地經濟發展,但光資源豐富,近30年平均日照1852.6小時,屬湖北太陽能源一級可利用區,可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
在當地駐村精準扶貧工作隊幫扶下,該村現已建成兩座光伏電站,一舉解決村集體一直無收入的問題。去年,第一座光伏電站收入5萬元,用于村里修建路基、塘堰、飲水設施,極大改善村里環境。今年第一座光伏電站收入的5萬元,將用于幫扶村里20多名老弱病殘戶。
湖北省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湖北省貧困地區多處于山區、丘陵、旱地等氣象災害多發重發區,因災致貧、返貧、積貧時有發生。另一方面,許多貧困地區太陽能、風能和農業氣候資源豐富,為發展特色產業脫貧致富提供了必要的資源稟賦。發現貧困地區小氣候特點,轉天氣劣勢為優勢,將氣候資源變資本,就是氣象服務助力脫貧的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