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閩東山區的古田縣,以“中國食用菌之都”著稱,其“古田銀耳”是國家地理標志性產品,全縣銀耳產量占全國的90%以上,鮮品年產量達33萬噸,產值近20億元,種植規模、產量、產值、出口量均居全國首位。目前,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古田縣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富民產業。其中,銀耳產業是古田縣的特色精準扶貧產業,古田農民約70%的收入來自銀耳等食用菌產業。
福建古田銀耳栽培,自60年代始進行人工段木栽培,經歷四次飛躍:第一次,1977年,姚淑先木屑瓶栽培成功,突破早期椴木栽培模式;第二次,1978年,戴維浩木屑袋臥式栽培成功,促進了銀耳的大批量生產;第三次,1983年,陳華貴、姚淑先等耳農,利用棉籽殼栽培銀耳試驗成功,擺脫了銀耳生產的菌林矛盾,持續發展奠定了資源基礎;第四次,20世紀90年代,廣泛推廣工廠化生產,建立銀耳生產專用房,實行工廠化管理、無公害化種植。
在追求產量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過程中,如何從源頭上保證銀耳的質量安全?這是古田縣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據古田縣食用菌產業管理局局長余新敏介紹,2009年,古田縣成立全國銀耳標準化工作組,使古田的標準化工作站在更高的起點上。目前,《銀耳菌種生產技術規范》、《銀耳生產技術規范》2個國家標準已通過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實施;《地理標志產品——古田銀耳》、《銀耳栽培種質量檢驗規程》《食用菌栽培原料用棉籽殼》及《銀耳專用術語》4個福建省地方標準已通過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準發布實施。同時,建立銀耳標準化栽培示范區和質量可追溯備案基地,成立縣食用菌協會和分會,各村居都有重點技術示范戶和農民技術員,民營科研所32家,通過技術指導、技術咨詢、技術培訓使廣大栽培戶、企業按照標準技術組織生產,建設了大批的標準化銀耳廠房。并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加大對違規用藥行為的監督查處力度,對物流及市場質量進行嚴監管,特別是嚴格監管鮮銀耳質量,巡查電商銷售產品,警醒企業做好保鮮措施,并針對腐敗銀耳特征及其危害開展培訓及宣傳。標準的實施和監管力度的加大大大改善了銀耳生產環境,降低污染率,提高產品優質率。
為了了解銀耳種植到銷售的過程,記者走訪了福建天天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福建妙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走進天天源鮮銀耳種植車間,一股清香撲鼻而來,一朵朵銀耳像白牡丹一樣開在黑黝黝的菌棒上。據了解,該基地采用工廠化種植鮮銀耳,車間的溫度、濕度實現自動化控制,種植出來的鮮銀耳品質優良。
“你看這一朵朵長的多好看,這種鮮銀耳在網上賣的很好,既美觀又可食用,滿足了消費者視覺和味覺的雙重享受。”古田縣榮源貿易有限公司戴啟偉告訴記者,依托現代物流和網絡技術,近年來,古田縣鮮銀耳網上銷售產業發展迅速。古田建有縣級食用菌物流配送中心,具備強大的物流配送能力,物流快速便捷。目前古田鮮銀耳在電商渠道銷往全國各地時采用“簡易包裝鮮銀耳+冰塊+密封泡沫箱”和“帶棒銀耳+冰塊+密封泡沫箱”專門包裝兩種方式,記者看到包裝袋上都印制了溫馨提示,提醒消費者注意防范因運輸過程中破損延誤等原因造成銀耳變質,對于變質的銀耳切不可食用!
“鮮銀耳已經成為我縣銀耳產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余新敏告訴記者,生鮮銀耳通過冷鏈物流和快速物流的方式寄送,在48小時內送到客戶手中,實現了銀耳的保鮮,暢銷國內市場,有效提升了古田銀耳的品牌價值,不僅促進了市場的繁榮興旺,滿足了消費的需求,同時也使農民增產增收,在惠農富農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銀耳的銷售市場中,古田生鮮銀耳通過批發和電商渠道全年銷量大約在1000萬棒以上,產值億元以上。“在這大量鮮活銀耳銷售情況下未見鮮活銀耳中毒事件,可以說我縣的鮮銀耳質量可控,發展穩定。”
據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工程系副教授孫淑靜介紹,銀耳營養豐富,是一種兼具食用與藥用的菌類,富含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其中含有若干種人體生長必需氨基酸,素有“菌中之冠”美譽,被列為“參茸燕耳”四大珍品之一。其中,鮮銀耳和烘干制成的干銀耳在營養成分上并沒有大的區別,不過由于鮮銀耳口感好,燉成補品后軟糯清香,且只需十幾分鐘即可煮糯,近年來逐漸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在干銀耳和鮮銀耳產業發展的同時,古田還積極探索銀耳產業發展新路徑,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共建了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加快銀耳相關產品研發,全力推動銀耳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據了解,目前已開發生產銀耳顆粒、納米銀耳粉等精加工產品,并成功提取“銀耳多糖”,開發了以“銀耳多糖”為原料的銀耳曲奇、銀耳黃酒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