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陽市中醫院急診科陸續接診了10例毒蕈(毒蘑菇)中毒患者。專家呼吁相關部門要加大警示宣傳,防范野生毒蘑菇上餐桌。
患者均來自方城縣柳河鄉田莊村,最大的69歲,最小的兩歲,共5個大人和5個小孩。18日上午,當地有多名群眾一起到當地山上采摘蘑菇。食用后陸續有人出現了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病人在當地醫院進行了洗胃后,于次日轉入南陽市中醫院。
該院接到有群體毒蕈中毒的救助電話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大家有條不紊地開展施救。救治過程中醫生出示各種有毒蘑菇的彩圖逐一讓患者或家屬辨認,經辨認得知患者食用的有毒蘑菇中有毒紅菇、巰基鵝膏、裂皮鵝膏等。經積極救治,患者目前生命體征均穩定。
南陽市中醫院急診科主任何成介紹說,毒蘑菇所含毒素復雜,經烹調加工或者曬干都不能消除毒性。而且,毒蕈中毒后有“假愈”期,此時病人多無癥狀,或僅感輕微乏力、不思飲食等。實際上肝臟損害已經開始。一般說來,腸胃炎型、神經精神型及溶血型中毒如能積極治療死亡率不高。而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死亡率可高達50%~90%。
何成說,諸如此類的蘑菇中毒事件每年都會發生多例。因此,他呼吁:必須通過加大警示宣傳,防范野生毒蘑菇上餐桌。他建議各鄉鎮和村組要進村入戶,宣傳食用野生毒蘑菇可能帶來的嚴重危害,從源頭減少采摘和誤食現象。與此同時,食品藥監、衛生、工商、城管等部門應聯手加強對農貿市場、飯店餐飲和菜市場周邊兜售野生蘑菇的零散攤販的管理,把野生毒蘑菇上餐桌的途徑堵死,防止此類事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