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網訊:近年來,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迅猛,傳統食用菌種植規模和工廠化企業數量逐漸增加,部分常規食用菌品種已接近市場飽和狀態,競爭日漸激烈,市場上不常見的珍稀食用菌走進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眼簾。其中,冬蓀以其獨特的形狀和營養價值,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
據了解,冬蓀,學名白鬼筆,又稱竹下菌、竹菌、無裙蓀,為鬼筆科、鬼筆屬真菌。冬蓀不僅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其菌柄、菌托和子實體還可入藥,藥性為甘,淡,性溫,有活血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可用于治療風濕痛。冬蓀還可抑制腐敗菌生長,作為食品的短期防腐劑。
價格可觀 栽培潛力大
冬蓀在國外,如法國和德國的一些地區深受消費者喜愛,超市里常有新鮮或者腌制的冬蓀銷售,國內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目前,市場上主要還是靠野生采集加工為主。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大,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冬蓀之鄉”貴州大方縣是冬蓀的主要產區之一,冬蓀產業已扎根大方,形成規模化種植,并逐漸成為業內焦點。自2011年后,冬蓀的價格較高,是竹蓀的兩倍左右,隨后大方縣逐年增加栽培面積,2013年度的產量合計在2噸左右,價格為400—450元/斤;2014年度總產量為6噸左右,單價在280—350元/斤;2015年度大方縣及周邊地區栽種了大約有2000畝,產量預計在20噸以上,價格在250—300元/斤,主要銷售網點為昆明、武漢、廣州、貴陽和成都等地。
多渠道銷售 市場潛力初步顯現
目前,隨著市場對冬蓀產品需求量的加大、政府對產業發展的重視以及具備實力企業銷售手段的運用,冬蓀銷售由依靠山貨收購商上門收購轉向多渠道銷售,產品附加值也得到不斷提升,代理商逐漸增多。
線下實體店、特產體驗店、旅游景點、電商平臺、手機微店、微信公眾平臺等傳統銷售與現代銷售模式的有效結合,使冬蓀產品不斷得到外界認知和認可,市場潛力逐步顯現。
行業關注 政府支持 冬蓀將成下一任食用菌“網紅”
2016年6月9日,“冬蓀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作為2016第四屆全國天麻會議一項重要會議內容在貴州大方縣召開。吸引了來自國內外400余名知名專家、學者蒞臨現場,共同探討冬蓀產業的發展前景。
論壇上,時任大方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朱國勝,對大方冬蓀產業發展現狀及栽培技術進行了闡述。他表示,大方已成立冬蓀協會,并將朝著品牌培育的方向發展。據介紹,冬蓀地方質量技術標準已在編制評審階段,冬蓀品牌策劃及品牌包裝設計等也在進行,冬蓀即將由貴州大方走向全國。
產業起步“風口” 抓住機遇做強深加工
目前,冬蓀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依托于科學研究,對優良菌株開展收集及評價,優化栽培技術提升研究,營養成分分析與銷售市場拓展也在有序進行,冬蓀精加工產品正處于研發之中,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加之養生理念盛行,尤其是伴隨著猴頭菇等珍稀菌菇深加工產品被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接受,菌菇產品的保健功能逐步深入人心,為冬蓀產業的精深加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的上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