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卓仁作報告
易菇網訊:“羊肚菌產業整體栽培技術穩定性、規范化程度尚且不夠,需要進一步積極研究和探索。”3月17日,在2017第二屆全國羊肚菌大會羊肚菌栽培技術研討會環節,華中農業大學高級農藝師王卓仁對羊肚菌產業目前存在的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早春出菇保持適宜溫度是成功的關鍵
報告中,王卓仁首先介紹了羊肚菌的生物學特性。他表示,羊肚菌屬低溫高濕型真菌,自然界中多發生在春季3-5月的雨后,秋季8-9月也偶有發生,但數量很少。當早春氣溫上升至4-16℃之間,地溫上升至6-12℃之間時能刺激羊肚菌子實體的形成,如果此時溫度變化劇烈,如低于4℃的寒冷或超出16℃的溫度,則會影響子實體的形成及發育。若晚秋播種后氣溫下降,要及時采取加蓋地膜、覆蓋稻草等增溫措施,滿足菌絲體對積溫的需求。
同時,羊肚菌是一類喜濕的菌類,在它整個生長期內需要保持較高的濕度,種植后應隨時檢查田間的干濕度,做到雨后及時排水,干旱時及時噴水。早春出菇期間要保持一定溫度及適宜的濕度,這是栽培成功的關鍵。

報告現場
補充營養是羊肚菌大田栽培穩產的保障
在談及羊肚菌穩產高產措施時王卓仁表示,應做到優選品種,確保成功,早播延出,拉長菇期,精耕細作以提高單產。
同時,他認為補充營養是羊肚菌大田栽培穩產的保障。將滅菌的營養袋劃口后平扣于布滿菌絲的菌床上,菌絲上行長入營養袋,吸收營養袋中的養分回供菌床菌絲,能顯著提高子實體產量。 此外,他表示還應該選擇適合子實體生長發育溫度較長的地區進行栽培,選擇富含腐殖質,既保濕又透氣的田地,做好遮蔭、降溫等措施防止出菇后期的高溫。
“整體栽培技術穩定性、規范化程度還不夠,需要進一步積極研究和探索。”談到對羊肚菌產業的問題和展望,王卓仁如是說。他也提醒到,當前菌種質量不易控制,穩產性不夠的問題急需改善,他也建議積極試種,但是大規模投資、生產需謹慎。
2017第二屆全國羊肚菌大會安排了特邀報告、主旨報告、羊肚菌栽培技術研討會、羊肚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會議、圓桌論壇、基地參觀等內容及活動,同期還舉行了湖北省食用菌協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來自全國二十六個省市地區的400余名參會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此次大會由中國菌物學會、湖北省食用菌協會主辦,由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易菇網承辦。業內主流專家云集,報告水平高,參會代表充滿熱情,會議組織服務周到,是一次專業性強、參與度高、影響面廣的行業盛會,本次會議奏響2017年食用菌行業活動華美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