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家農業部召開的第五次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評審會上,“魚臺毛木耳”順利通過專家評審,并進入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登記公示階段。這是繼“魚臺大米”后,魚臺縣又一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近年來,魚臺縣把毛木耳產業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通過資金扶持、龍頭帶動、技術指導、質量提升,不斷擦亮“魚臺毛木耳”品牌的“金名片”。
科技創新為產業插上翅膀
“種一袋毛木耳的利潤大約1塊錢,今年俺種了一個大棚,就收入了10來萬塊。”12月25日,王魯鎮李集村村民李剛說起種植毛木耳大棚的好處來,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1990年,王魯鎮李集村村民從外地引進毛木耳試種并獲得成功,經過幾年的發展、探索,技術日臻成熟,目前該村已建成500畝的連片現代食用菌產業標準示范園區,發展高規格木耳大棚220余座,每個大棚都采用墻式立體種植木耳模式,安裝高標準現代化微噴系統,配置了殺蟲燈、防蟲網。
王魯鎮李集村毛木耳種植面積的擴大,只是魚臺縣發展毛木耳產業的一個縮影。今年,全縣毛木耳立體種植面積達6500畝左右,折合陸地平面種植約3萬畝,擁有種植菇棚6500余棟,分布于張黃鎮、王廟鎮、清河鎮、王魯鎮、縣經濟開發區、老砦鎮等鎮街,種植戶5000多戶,總產值達10億元以上,該縣已成為全國毛木耳生產規模最大縣。
隨著毛木耳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魚臺縣瞄準國際食用菌種植新技術,不斷開展技術攻關和創新,先后創建了墻式立體種植模式,使土地利用率提高10倍以上,創立食用菌自動噴灌法和栽培袋提前打眼技術,把栽培袋的培養成功率提高到99%以上,多項新技術的成功應用,使毛木耳畝產一舉突破了40噸。
抱團取暖贏得話語權
12月23日,在王廟鎮大溪村昌建食用菌種植合作社,筆者看到,配料、裝袋、滅菌、接種等毛木耳菌包加工流程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以往需要人工包裝的木耳菌袋菌包,在這里被工廠化的生產線所代替。這條生產線相當于70臺小鍋爐的生產能力,年產量在1500萬袋以上。”理事長馬漢友說。
魚臺縣傳統毛木耳生產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市場分散,沒有形成產業規模,質量難保證。廣大種植戶以銷售初級毛木耳干鮮產品為主,沒有定價權,自然喪失了話語權。近年來,該縣積極鼓動種植大戶成立專業合作社、種植協會等組織,采取“菌種場+基地+農戶”模式,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使毛木耳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目前,全縣已成立毛木耳種植協會200多個、木耳專業種植合作社13家,帶動種植戶4850余戶。“由于在市場上抱團取暖,‘魚臺毛木耳’逐漸有了話語權,廣大種植戶在銷售毛木耳時底氣更足了。”馬漢友說,每到毛木耳銷售季節,合作社都會根據市場行情、種殖成本和國內形勢公布指導價格,社員隨時都能掌握市場行情,從而結束了原來無序競爭的不良局面。
產業向集約化深加工發展
“毛木耳深加工,既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分散了種植戶的生產風險,又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山東天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振南說,他們借助魚臺盛產毛木耳的有利條件,通過深加工生產毛木耳面條、毛木耳醬菜等產品,銷往上海、廣州、南京等大中城市,年銷售額在3000余萬元以上。
山東天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代表著“魚臺毛木耳”已經走向精細化深加工之路。近年來,魚臺縣堅持“健康、營養、綠色”的發展理念,在“魚臺毛木耳”種植上,推行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質量可追溯制度,杜絕使用違禁農藥,確保毛木耳質量安全;出臺扶持政策,縣財政每年列支專項財政資金1000萬元作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基金,推廣應用智能微噴系統和殺蟲配套設施等優新設備及新技術,建設現代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管理的園區和基地,推行毛木耳菌包集約化、商品化加工產業,帶動產業加速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