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稱號的取得,源于平泉縣委縣政府自1980年代開始,始終堅持把利用本地良好的自然氣候和林木生態資源優勢與發展富民脫貧項目的食用菌產業有機結合,在30余年不間斷的政府財政扶持下,在經歷了起步、發展和壯大三個階段之后,進入全面轉型升級時期。

現在,香菇產業已經成為全縣最具優勢特色、產業鏈條最完整、輻射帶動能力最強、脫貧致富效果最突出的農業支柱產業。全縣有森源、潤隆、瀑河源等11家香菇出口企業,基地備案面積超過1萬畝。以保鮮、速凍、鹽漬為主的香菇產品出口至歐、美、日韓等16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額2000多萬美元,其中鮮香菇出口量8000噸,占全國出口總量的近40%。

目前,平泉香菇產業已呈現出超常規的迅猛發展態勢:一是生產規模持續擴大。截止到2015年,全縣香菇標準化園區面積達4萬畝,生產規模達3億袋,產量達到23萬噸,實現產值23億元,提供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400元,貢獻率達43%,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反季節香菇生產基地,輻射帶動周邊6省區20余個市縣食用菌產業發展;二是生產結構逐步優化。在基地建設上實現了由散戶生產向規模化、園區化、產業化的轉變,大膽探索出龍頭企業(合作社)+加盟園區+產業工人等10余種經營模式。在出菇方式上大力推廣立袋栽培和架式栽培。在生產周期上實現了順季栽培、反季栽培及周年生產相結合。經過探索與實踐,形成了獨特的“一網二膜雙拱一水簾”的平泉模式,推進了產業效益的不斷提升;三是流通體系日趨完善。在產地市場建設上,培養香菇經紀人3000余人,建設香菇購銷點100余處,成立專業合作組織400余家,促成了中國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場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在銷區市場建設上,建設了全國首家食用菌全產業鏈“互聯網+”云平臺—“菇云網”,今年已正式上線運營;在全國60多個大中城市建設了營銷網絡,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建設了平泉香菇直銷網點;森源公司、潤隆公司在北京率先發展了快餐連鎖和中央廚房銷售模式,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四是加工水平不斷提高。培育壯大了森源公司、潤隆公司、瀑河源公司等加工企業45家,年加工能力達10萬噸。開發出保鮮、鹽漬、速凍、罐頭食品、佐餐食品、休閑食品、飲料等為主導的10大系列100多種產品。培育打造了“菇芳源”、“百菇宴”、“瀑河源”等多個知名品牌;五是科技支撐能力增強。建設本土科研實體15家,成功推動了國家級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河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究院、河北省食品加工工程技術中心落地建設。自2010年以來,研發推廣新品種、新模式、新產品20個,其中,香菇周年化生產模式、香菇雙拱棚架式溫控出菇模式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六是行業管理規范有序。成立縣食用菌產業服務局,負責全縣香菇產業的管理和服務。全力推進園區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生產,全縣有10多項香菇生產技術規程全面實施,獲得了“全國食(藥)用菌行業標準化示范縣”稱號。按照“三品一標”建設導向,大力發展認證企業和建設優質產品出口基地,逐步形成了優質、高效、綠色、安全的產地質量品牌,連續6年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國家級出口食用菌質量安全示范區;七是文化產業實現突破。按照“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標準建造了中華菌文化博覽中心,總面積4000多平方米。近年來成功舉辦5次國際、國內大型以香菇為主題的食用菌文化活動賽事,有效助推了香菇文化的快速傳播;八是脫貧攻堅貢獻突出。堅持把發展香菇產業作為加快農民脫貧和致富步伐的第一產業來抓,探索實施了“經營零風險、投入零成本、就業零距離”的產業扶貧模式,探索實踐了領養領種、入股分紅、股份合作、務工取酬等利益聯結機制。全縣每年有1.5萬貧困人口通過種植食用菌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