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瑞琳副研究員
易菇網訊:8月20日下午,2016中國食用菌產業年會暨第三屆中國食用菌博覽會中“第三屆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暨食用菌產業鏈創新發展研討會”環節上,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趙瑞琳副研究員作了《食用菌新栽培種類的開發》的報告。
她在報告中表示,我國是全球食用菌食用和生產種類最多的國家。在傳統栽培的大宗種類產量穩定增長的同時,新增種類市場空間將更大。做好使用新栽培種類的開發,勢在必行。
談及食用菌應用基礎研究與新品種開發方面,趙瑞琳副研究員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其一是在基于分子和形態分類上,對野生菌資源要有準確的認識;其二,選定開發目標,進行系統發育研究,通過系統發育圖譜來發現食用菌新物種及新品種;其三是栽培技術開發,對生物學及分子信息學的研究;其四,是全基因組學研究為基礎,對分子育種的研究,當前,已經完成香菇、草菇、牛肝菌、雙胞蘑菇、平菇、金針菇、木耳等完成全基因組測序,該測序的完成更好的解決種質資源遺傳基礎、基質高效利用、子實體形成的遺傳調控、環境響應機制、生物活性物質形成與代謝等方面的問題。對于基因組測序方面,趙瑞琳研究員特別指出,2013年開發的CRISPR-Cas9技術能實現基因組精準編輯;2015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伯克分校的楊亦農研究團隊將引發褐變的多酚氧化酶基因組中的幾個堿基敲除后,就能顯著降低了褐變現象;2016年4月美國農業部表示不會對利用該技術進行基因修飾的蘑菇進行監管,這都將極大鼓舞通過基因組編輯的作物走向市場。
趙瑞琳副研究員認為,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的積累,為系統性、持續性開發食用菌新品種提供理論和技術儲備,是食用菌產業持續創新的源泉。
據悉,2016中國食用菌產業年會暨第三屆食用菌博覽會期間安排了第三屆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第二屆食藥用真菌應用與開發研討會、第二屆珍稀食用菌發展研討會暨羊肚菌專題研討會、食用菌產業鏈創新發展研討會、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重點關注食用菌產業鏈的延伸和珍稀品種、藥用種類的開發,聚焦最具市場潛力和投資價值的食用菌品種及栽培技術交流,從產業寬度、深度出發,拓寬思路,交流學習,為行業再謀發展。2016第三屆中國食用菌博覽會舉行了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展覽展示、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暨招商推介會、2016第三屆中國食用菌攝影作品展等活動,搭建食用菌產業展示、交流平臺,促進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的商貿和采購。同期,還召開了中國菌物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2016年福建省食用菌學會年會等相關會議,多會合一,產學研交融,吸引了超過800人參加此次會議,是年度內菌物領域產學研融合與交流的一次盛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