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中國菌物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隆重召開。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郭良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云南大學教授張克勤,福建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林學理,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湯浩,福建農林大學副校長鄭寶東,福建省食用菌學會理事長廖劍華,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吳福忠,還有中國菌物學會的現任監事長和歷任理事長、副理事長等重要嘉賓出席會議開幕式,與會者有全國各大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在讀研究生近千人。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戴玉成主持。
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林學理發表開幕致辭,他指出,福建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作為我國食用菌產業重要基地,通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食物觀”“大農業觀”的重要論述,食用菌產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2022年度福建省食用菌總產量489萬噸,產值260億元,出口量占全國第一、出口額占全國第二,全產業鏈產值已突破千億大關。中國菌物學會學術年會作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盛會,此次在福建召開,是對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工作的鼓勵和鞭策,協會將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密切與中國菌物學會、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交流合作,學習借鑒先進的菌物科學研究理念和技術,推動福建省菌物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林學理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湯浩指出,中國菌物學會學術年會作為我國菌物領域的重要學術交流平臺,對于推動我國菌物學科學發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湯浩副院長表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為特色食用菌繁育與栽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福建省食用菌學會以及中國菌物學會雙孢蘑菇的依托單位,始終致力于菌物領域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近年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不僅建立了國家食用菌種質資源庫,保藏幾千株標本,研發了多個新品種,配套技術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和應用研究成果受到廣泛認可。湯浩副院長強調,未來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將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同行的合作、強化技術、協同創新、推動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共同推進菌物學科研究的進步。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湯浩
福建農林大學副校長鄭寶東指出,此次中國菌物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的召開,加強菌物研究,服務菌物全產業鏈發展,正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行動,是加快發展農業新興生產力,服務農業強國建設的關鍵舉措,十分重要、正當其時。福建農林大學辦學以來始終堅守強農報國的初心使命,牢記習總書記多次關心指導學校建設發展的殷殷囑托,扎根八閩大地,培養高素質農林人才,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提供高效率的社會服務,助力食用菌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學校是菌草技術發明單位,菌草技術已推廣到全球106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福建省乃至我國農業科技對外援助的一張重要名片,為服務世界減貧事業作出重要貢獻。最后,鄭寶東校長表示,希望中國菌物學會繼續推動菌物學科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貢獻。
▲福建農林大學鄭寶東副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云南大學教授張克勤指出,菌物學從植物學下的二級學科變成一級學科,菌物與動物、植物并列,中國菌物學會成為一級學會,魏江春、莊文穎、李玉三位院士功不可沒。菌物學科目前一派朝氣蓬勃、大有可為的氣象。菌物是自然界的基礎,在保持人類健康、維持地球生態平衡、提升社會經濟效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基礎,菌物能提供優異的主體蛋白;菌物在自然界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是生態系統中的清潔工;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食用菌產業有了明顯飛躍,食用菌產業在脫貧攻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克勤表示,目前國家重視種業資源,根本原因在于在種質方面,對國外的依存度高,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依賴進口。所以,菌物學研究還需要年輕的科學家努力工作,深入研究菌物與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關系,扭轉局面,在未來要讓其他國家向我們學習。
▲中國科學院院士、云南大學教授張克勤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發表視頻致辭。他指出,食用菌作為“大食物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還在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菌物學會學術年會作為食用菌界最受矚目的學術會議之一,其影響力與日俱增,內容日益豐富多元,思想深度愈發厚重,成為我國菌物界激發創新、啟迪靈感、展現風采的平臺,此次年會的召開,是菌物科技工作,行業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極好機會。未來,中國菌物學會應該加強宣傳科普,吸引更多的人進入菌物世界。而菌物工作者應該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堅定的決心,投身于持續的研究與創新之中,為實現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真菌病學專家廖萬清指出,中國菌物學會在人才培養和為國家、人民、社會的利益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受到全國人民和各級領導的支持和愛護。廖萬清院士強調,科技強則國家強,我國要在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必須要具備“為理想,矢志不渝;為事業,百折不撓”的精神。目前,祖國正處在搶占科技制高點的關鍵時期,廣大的科技工作者更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艱苦奮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真菌病學專家廖萬清
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郭良棟指出,過去一年學會在菌物學科建設發展、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科學普及、產業發展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大有百花齊放的氣象。首先是,李玉院士經過幾十年的人才培養,建立了菌物學科學的體系,在今年吉林農業大學正式成立菌物學院。這是菌物學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成立了專業和學科,學科建設強大了,菌物學所培養的人才的成果也會更大。其次,以李玉院士為代表的食用菌人榮獲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獎項的獲得能夠提升食用菌在農業中的地位,是對全體食用菌人的鼓勵和認可。同時,過去一年學會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組織了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在后脫貧時代,在鄉村振興中,食用菌人還需繼續努力,促進美麗鄉村的建設,保證健康美麗中國。
▲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郭良棟
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白逢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教授席麗艷主持特邀報告。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成樹作了題為真菌—昆蟲多元互作的現象與機制的報告。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汪世華作了題為 Insights from the Microorganism-Specific Protein Ntp1 in Regulating Antifungal Protein Activity in Filamentous Fungi的報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教授李東明作了題為 癌癥與真菌的報告,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肖揚作了題為香菇重要育種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解析的報告。
下午召開了銀耳入糧專題研討會,中國菌物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監事會議、黨委會議,并有6個分會場平行報告。本次會議由中國菌物學會主辦,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食用菌學會、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食用菌行業協會、易菇網等單位承辦,受到了多家協辦單位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