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省華在作報告
易菇網訊:“全社會都在關注南華縣的野生菌作為山貨如何變為商品,變為精品,走向高端。” 浙江省華丹農業微生物資源應用研究院韓省華院長在2016中國·南華野生菌大會8月9日下午的“產業化及市場管理”專題報告中這樣說到。
韓省華針對南華縣野生菌資源進行了《南華縣野生菌保育與利用發展建議》報告,具體分析野生菌產業作為南華經濟基礎具有的優勢,南華封山育菌面積190萬畝,產業的興衰已經不僅關乎數萬菌農和菌商的生計,也影響著全縣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全社會都在關注南華縣的野生菌作為山貨如何變為商品,變為精品,走向高端。南華有著豐富的野生菌資源,各族人民均有利用野生菌的習慣,在開發野生菌中形成了悠久的文化,形成了野生菌保育與利用的模式,菌類餐飲在國內獨居風采,野生菌與互聯網+形成了新的產業亮點,是國內外野生菌的集散地和加工、出口基地,以野生菌為主題形成旅游熱點,成為云南乃至我國的金名片。
但要依靠自然發生的菌類促進經濟,韓省華表示就必須克服自然的制約因素。目前南華存在對野生菌深入研究不夠,沒有科學地進行野生菌考察記錄和標本收藏;采收制度和馴化沒有跟上,存在掠奪性采集現象,影響野生菌的生存發育;采收和加工粗放、出口不足、內銷不足;精細加工、精深加工、高科技產品開發缺少;沒有對野生菌病蟲害的危害及發生規律的研究;文化推進不夠;政府和企業、菇農之間缺少相互溝通橋梁等制約因素。
針對制約因素,韓院長給出以下幾點建議:1、與云南省野生菌保護發展協會合作,建立野生菌保育與利用實驗區。完善利用和保育措施。建立連片的林地護養,達到能夠直接成批采收。南華縣已經出臺了系列的政策,建立了松茸和牛肝菌的采集標準。若能夠建海報200~1000米的野生馴化栽培基地,可以使野生菌的基地在全國處于最領先地位;選擇地生菌類的集中發生區、結合其特點,建立仿生栽培的保護生產區。2、建立野生菌資源基因庫;進行野生菌的資源調查——摸清家底,通過分類學研究,進行由分布探知與其他物種形成的種群關系發生規律研究,探索最佳采收時間、方法,復位和菌絲體保護措施。3、需要進一步系統調查,最好能夠建立資源調查與利用中心,形成自有知識產權的基因庫和標本庫。4、需要進行野生菌的馴化與培養研究,爭取獲得分離的純菌絲體,以供野生菌仿生栽培與人工馴化研究。研究地生菌的栽培技術,形成規模,嚴格保密,形成國際上野生食用菌產業生態化的典范。5、進行毒蘑菇的發生預警與研究,解決有毒種類的混雜和低品質的混雜。加強野生菌的安全性控制,由疾病控制中心和醫療衛生部門建立野生毒菇預防機構進行預防,并編寫培訓、教材到最基層的農村;需要編寫地方菌類科普教材,在五年級至高中學生中宣傳。6、進一步開發野生菌的菜肴和休閑、方便食品的研究,開發出適合不同區域,不同年齡,不同民族都喜歡的菌類食品,以及不同季節都能夠享用的美食。7、進行野生菌加工技術研究,包括非食用野生菌的研究,如:提取色素,開發藥用菌、毒蘑菇的產品。8、建立必要的食用菌生態化的基地,與野生菌仿生栽培建設相輔相成地發展。形成居民和市場、出口需要的野生菌互補產品。9、需要建立市場秩序,鼓勵出口,鼓勵內銷以政策杠桿促進野生菌穩步。并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某些珍稀野生菌的原產地產品標志,獲得國家給予地理標志的保護,由此建立野生菌加工和質量標準體系以維護南華的市場穩定。10、建立菌類博物館,每年組織國內外科研機構、企業來南華縣進行1-2次交流、交易。通過品牌建設及文化事業建設,提高南華縣野生菌的影響力。
據悉,來自20余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以及南華本地的300多名代表參加了2016中國·南華野生菌大會。除主旨報告外,大會還安排了野生菌資源分類與鑒定,野生菌資源馴化、栽培及保育,產業化及市場管理,毒蘑菇中毒處理四個專題論壇,以及一個專題技術培訓。大會期間還舉行了中國菌物學會野生菌保護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中國十大野生食用菌”評選結果發布、野生菌保護中國(南華)宣言座談會、展覽,以及野外標本采集與鑒定、企業參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期舉行的中國·南華第十三屆野生菌美食文化節,數萬民眾參與了此次活動。
據悉,來自20余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以及南華本地的300多名代表參加了2016中國·南華野生菌大會。除主旨報告外,大會還安排了野生菌資源分類與鑒定,野生菌資源馴化、栽培及保育,產業化及市場管理,毒蘑菇中毒處理四個專題論壇,以及一個專題技術培訓。大會期間還舉行了中國菌物學會野生菌保護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中國十大野生食用菌”評選結果發布、野生菌保護中國(南華)宣言座談會、展覽,以及野外標本采集與鑒定、企業參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期舉行的中國·南華第十三屆野生菌美食文化節,數萬民眾參與了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