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瑞琳副研究員

報告現場
趙瑞琳副研究員指出,我國(云南)是全球食用菌食用和生產種類最多的國家(地區),食用菌產業成為第五大類農產品,是世界上食用菌生產大國,2014年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云南食用菌資源豐富,有野生食用菌900多種,占世界食用菌的一半以上,占中國食用菌種類的2/3以上。當前,政府的對食用菌產業扶持效果明顯,超過50萬噸,增速全國第二,在傳統栽培的大宗種類產量穩定增長的同時,新增種類市場空間將更大。
談及食用菌應用基礎研究與新品種開發方面,趙瑞琳副研究員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其一是在基于分子和形態分類上,對野生菌資源要有準確的認識;其二,選定開發目標,進行系統發育研究,通過系統發育圖譜來發現食用菌新物種及新品種;其三是栽培技術開發,對生物學及分子信息學的研究;其四,是全基因組學研究為基礎,對分子育種的研究,當前,已經完成香菇、草菇、牛肝菌、雙胞蘑菇、平菇、金針菇、木耳等完成全基因組測序,該測序的完成更好的解決種質資源遺傳基礎、基質高效利用、子實體形成的遺傳調控、環境響應機制、生物活性物質形成與代謝等方面的問題。對于基因組測序方面,趙瑞琳研究員特別指出,2013年開發的CRISPR-Cas9技術能實現基因組精準編輯;2015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伯克分校的楊亦農研究團隊將引發褐變的多酚氧化酶基因組中的幾個堿基敲除后,就能顯著降低了褐變現象;2016年4月美國農業部表示不會對利用該技術進行基因修飾的蘑菇進行監管,這都將極大鼓舞通過基因組編輯的作物走向市場。
趙瑞琳副研究員認為,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的積累,為系統性、持續性開發食用菌新品種提供理論和技術儲備,是食用菌產業持續創新的源泉。
2016中國·南華野生菌大會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菌物學會、楚雄州林業局、南華縣人民政府主辦,南華縣人民政府、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中國菌物學會野生菌保護專業委員會、易菇網承辦,來自20余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以及南華本地的300多名代表與會。除主旨報告外,大會還安排了野生菌資源分類與鑒定,野生菌資源馴化、栽培及保育,產業化及市場管理,毒蘑菇中毒處理四個專題論壇,以及一個專題技術培訓。大會期間還舉行了中國菌物學會野生菌保護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中國十大野生食用菌”評選結果發布、野生菌保護中國(南華)宣言座談會、展覽,以及野外標本采集與鑒定、企業參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期舉行的中國·南華第十三屆野生菌美食文化節,數萬民眾參與了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