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品牌化銷售的發展思路大力打造食用菌優勢產業,使以蘑菇、香菇、木耳、平菇四大品種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快速崛起。日前,經中國食用菌協會對全國30個省市區的食用菌產量、產值和出口情況進行統計,廣西2006年蘑菇總產量7.4058 萬噸,躍居全國第二名。食用菌產業逐步成為廣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近年來,國內外食用菌市場價格看好,廣西食用菌產業遇上了千載難逢的時機。各級黨委政府及時抓住機遇,大力打造食用菌優勢產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廣良種良法,形成了以蘑菇、香菇、木耳、平菇四大品種為主,金針菇、茶樹菇、巴西菇等多樣化發展生產格局,生產季節也由冬季為主逐步向周年生產發展,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2005年達到高峰,食用菌總產達34.17萬噸,產值13.02億元,增長106%,比“九五”期末增長 3.5倍,全區農民人均增收14元,取得了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產量最高、農民增收效果最好的輝煌成績,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6年度廣西食用菌的總產量和總產值再創歷史新高,食用菌鮮品總產量達44.66萬噸,產值17.97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30.70%和38.02%,總產量全國排名上升到15位,產銷形勢一片大好。其中占廣西總產六成多的蘑菇總產量27.41萬噸,躍居全國第二名,僅次于福建省。除個別地方和時段外,各蘑菇主產區的產地收購價始終保持在本地歷史高位水平上,整體價格普遍比去年同期增長一倍以上,產品絕大部分鮮銷,加工原料已基本脫銷。廣西蘑菇主產區集中在桂林、貴港、南寧三市,桂林作為新區發展最快,而且產地收購價為廣西最高,以全州縣紹水鎮為代表的產地收購價始終保持在每公斤7-10元的高位(也是全國蘑菇最高產地價的產區之一),菇農效益顯著,僅紹水鎮菇農當年人均增收達300元以上。
在大力發展蘑菇生產的同時,廣西還大力發展中高溫食用菌品種及反季節食用菌的周年化生產;利用廣西豐富的廢棄桑枝發展云耳等食用菌的培植方法正在廣西大面積示范推廣,成為農民增收亮點。(周映 賀亮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