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制種了280萬瓶菌種,目前看來依然供不應求。等深加工生產線落戶了,我們也可以生產罐頭成品了。”說這話的是個精干的年輕人,名叫宋祥,東坡區興鑫菌業有限公司的老板,站在位于復興鄉糧站處的生產廠房里,宋祥對未來滿懷雄心壯志。在復興鄉“打造東坡區蘑菇第一鄉”的目標下,宋祥的菌業已成為復興鄉規模最大的,甚至在整個東坡區都說得上硬話。半路被父親宋元德“騙”過來發展菌業,到如今父子同心同德,公司不斷發展進步,這里面包含著父子兩代人的不懈努力和美好希望。
為群眾謀利
初次嘗試遭遇失敗
宋元德在當村長之際,政府正提倡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了帶領村里人發家致富,2002年,宋元德和幾戶村民開始嘗試著進行了第一次的蘑菇種植。
然而,因為技術、經驗等方面的不成熟,在2003年春節后蘑菇的收成季節,他們的蘑菇幾乎沒有收成,產量很不理想。第一次的嘗試失敗了!不久,宋元德來到成都,找到省農科院的專家尋求幫助。得到了專家的肯定與支持,當時已是56歲的宋元德按照專家的建議,到省農科院進行了三個月的培訓和學習。 2003年7月,宋元德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蘑菇制種與種植,他甚至把當時在外包工的兒子宋祥也“騙”回來一起發展。2004年春收成時,情況已較去年有了一些好轉,產量也略有提高。這些小小的成績極大的鼓舞了父子倆,他們的干勁更大了。
兒子“接班”
青出于藍勝于藍
同年,父子倆成立了興鑫菌業有限公司,建立起了自己的廠房。處于剛起步階段的父子倆,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著。其間,宋元德嘗試著種植了金針菇、“大背傘”蘑菇等品種,因季節不對,都失敗了,但父子倆卻從中學到了不少經驗,最后決定專心的發展“雙孢”蘑菇。
兒子宋祥年輕氣盛,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干勁。宋祥思索著:蘑菇是一個“朝陽”產業,屬于綠色食品,也是個出口型商品,且出口市場前景比較廣闊,一定要帶動大家來發展。于是他想到了一個比較切實可行的辦法:墊本錢讓村民們來種。當時一畝地大概需要投資3000余元,宋翔就幫他們墊2000多元。“當時鄉政府的領導們眼光也看得比較遠,還幫著我們聯絡各村。我們就一個村一個村的去組織農民來開會,動員他們。”在政府的支持下,宋祥在全鄉范圍內發動了近 700戶,種植了近300畝,他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給這些人家墊資近60萬。在種植之前還給他們發技術資料并集中講解,同時還無償的安排技術人員到田里去指導。規模做起來了,鄉上還特意到峨眉山市去邀請了一個有實力的公司過來一起發展,這一年下來,農民效益非常可觀。
有了成績,宋祥的干勁更大了。他不再滿足于栽培種只在復興鄉的范圍內種植,而是將它們發向外地,遠的有廣西、云南、貴州等地,近的有達州、遂寧、南充等地,洪雅、青神、仁壽、夾江等還有他專門的種植基地。2005年,大邑縣政府過來考察時,邀請宋祥過去發展。不久后,一個100畝的合資分廠在大邑建成。
信譽是一個企業發展的保證。2006年的一個意外,提高了宋祥的信譽度。當年蘑菇的收購價格在春節后每噸漲了2―3千元錢。宋祥在最初訂貨的時候,答應了三家老板的100多萬的貨,年后這些老板都說給宋祥漲價,但宋祥很堅定地說:“我答應了是好多就是好多,我只賺我該賺的就是了。”而當時在川內,不少拿了定金、寫了合同的貨都沒能發出,宋祥卻把貨如數的發出去了。沒賺那多出的30多萬,卻換回了越來越多的哪怕是以前并不相識的客戶的信任,親自找上門來要求合作的商家越來越多了。
不斷完善壯大
粗加工變深加工
復興鄉正在積極打造東坡區蘑菇第一鄉,而在全區范圍內,宋祥父子帶動起來的蘑菇種植戶就有幾千家。隨著事業不斷的發展壯大,今年年初,在鄉政府的支持下,宋祥租下了鄉上糧站近6000平方米的地盤,改造成廠房,其中存放菌種的就有3000多平方米。新的廠房在7月上旬已投入使用。
宋祥還訂購了一條深加工生產線,預計九月份就可以到位。這樣,從粗加工到深加工,宋祥都可以一條線完成了。建立深加工工廠的愿望如今已邁出了一大步。
如今,由父親開創、兒子壯大的蘑菇產業在父子二人的經營下發展得越來越好,看著來公司工作的200多名村民,對于未來,父子倆都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