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菌產業作為“脫貧致富工程”“菜籃子工程”曾經名噪一時,在拉動地方經濟、帶動農民就業等方面功不可沒。在農村,一村一品的食用菌發展模式給許多欠發達地區注入了活力;國有林場、國有林區、森工局由采伐轉向營林、發展林業產業后,林下經濟項目不約而同瞄準了食用菌產業。
在2013年,我國就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食用菌產量占世界總量的70%以上。然而,帶著“世界之最”光環的食用菌產業能否始終保持蓬勃的發展態勢卻是一個未知數。盡管我國是世界食用菌生產的“巨無霸”,但我國食用菌產業仍存在產業鏈短、生產成本高、產業內部效益潛力挖掘不夠等弊端,食用菌產業轉型迫在眉睫,那么食用菌產業轉型如何“補短板”?在日前召開的林菌產業發展研討會上,專家圍繞這一問題展開熱議。
南菌北移 抱團顯集群效益
你吃過以食用菌為原材料制作的冰淇淋嗎?在今年8月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會上,觀眾就一飽口福,品嘗到了食用菌冰淇淋。隨著“南菌北移”新趨勢的出現,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大,以林下食用菌種植為主要內容的林下經濟蓬勃發展,這也為正謀求轉型的東北林區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生財之道。
“南菌北移”并非近年來才有的趨勢,過去我國已有福建、浙江的食用菌向山東、河南等省份轉移的先例,隨著技術的進步,南方的食用菌北移至東北三省,完成了食用菌生產地域的“北上”征程。
據權威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根據對北京等500個城市的家庭抽樣調查,家庭年食用菌餐飲消費約在16千克以上,家庭消費的穩定增長已經成為拉動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而這也是“南菌北移”后銷路大開的根源所在。
東北地區原材料資源豐富、適宜的氣候、廉價的勞動力、多樣的食用菌種質資源都為發展林下食用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東北三省森林資源豐富,林木采伐一度是東北三省林區職工的主要經濟來源。隨著東北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國有林場、國有林區亟須調整產業結構,轉型謀出路,而林下食用菌產業符合森林資源及其廢棄物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模式,正適應了這一發展需求,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林業職工的首選。
精準規范 工廠化勢頭強勁
食用菌產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主要內容,林菌是食用菌產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林下經濟發展最具林業特色和潛力的模式,其不僅贏得了行業專家的贊譽,更得到了廣大林農和林業職工的認可。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從事林菌種植、收購、加工運輸和貿易的相關人員達1000萬,表現出朝陽產業的勃勃生機。食用菌大省云南省2014年在食用菌100億元產值中,野生林菌占到67.8億元;黑龍江省規劃到2020年實現林菌產值400億元。
專家指出,發展林菌產業,既保護了森林資源、縮短了經營周期,又壯大了綠色產業,增加了林農收入,促使林農從單純利用林木資源向綜合利用林地資源、生態資源轉變,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大幅度提高。林菌發展以森林健康為前提,其產品生長在深山密林中,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發育,不施任何藥劑和肥料,且遠離市區,免遭工業廢氣和污水的污染,是真正的生態產品。面對世界“回歸自然”熱潮和國民對新生活標準的需求,我國林菌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如今,隨著精準化、規范化栽培技術的出現,食用菌產業在控制成本、提高效率、降低勞動強度、保障產品質量、防控病蟲害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效。2013年,食用菌日產量和年產量分別達到6159.24噸和204.97萬噸,較2012年分別增長21%和34.8%,食用菌產業工廠化勢頭發展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