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活動在寧武實地指導了三個基地,前景不容樂觀。懷道基地占地千畝,政府投資建大棚800多座,規模堪稱宏大,專家們一到基地也是嘖嘖驚嘆這樣的規模真不多見。由于當時設計大棚不科學,園區管理不善,本應該出菇的菌棒沒有出菇,本不應該長綠霉的卻長了,北京食用菌協會會長劉宇教授說,這是管理造成的,精細化管理完全可以阻止這些問題的發生。
山西省食用菌協會常明昌會長在指導時,仔細給菇農分析原因,尋找病源,象帶小學生一樣一點一點地講解。
張祥茂會長雖然不懂技術,但是經過二天的“熏陶”,很多食用菌技術常識他已掌握了七八成,以至于在專家們忙不過來的時候,他當起了臨時講解員,簡單的問題也能講得明明白白,菇農聽了十分地滿意。
在冼馬坊細腰村指導時,來自基地的骨干技術員張小奇和鄧偉二位老師被菇農和村民簇擁著,拉著手進了菇棚,迫不及待地跟他們匯報大棚香菇栽培情況。他們雖然是土專家,但卻是菇農行業的網絡紅人,名聲早已在外,粉絲遍布各個角落。因為都是自家蓋的簡易大棚,容納不了所有的菇農進棚聽老師講解,所以有些菇農就把大棚掀起來,蹲在棚外,伸長脖子,豎起耳朵,仔細“偷聽”,那份專注度真是令人感動。
冼馬坊的食用菌生產規模不大,但菇農積極性高。據了解,菇農都投資入股做食用菌,大家積極性與參與度非常高,幾乎家家樹大棚,人人搞生產。因為起步晚,菇農對生產食用菌要素知之甚少,沒有防患風險意識,認為只要買來菌棒就能出菇,就能賺錢,一點種菇養菇的知識也沒有,更談不上技術要領,以至于好壞菌棒放在一個棚里培養,導致全面污染,所收甚少。指導結束后,菇農們還拉著專家的手不肯放,要求他們經常下來指導。
在進行總結座談時,各位專家從各自的專業出發,從管理、營銷、技術及人才等方面發表了意見與建議。張祥茂會長在總結發言時說,這次活動選準了切入口,專家在講課及指導時盡可能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播出去,對存在的問題一針見血,直言不諱。現在寧武縣發展食用菌熱情很高,魄力很大,但在發展中卻曝露出管理比較粗放、技術比較粗糙,機制比較薄弱等問題,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如果不把這些體制、機制、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及時解決,再有雄心壯志也很難實現。他建議:“馬上進行必要的整改,該補充的要補充,該完善的要完善,一定要把這種對食用菌行業的熱愛和對發展的這種期待,確實落實在行動上。今天培訓完了,發現了問題,就要從宏觀和微觀上采取應對措施,積極解決,這是我們所期待的。”
寧武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劉明亮表示,把張祥茂會長和各位專家的建議和要求盡快梳理,上報縣委政府決策,還要繼續加大投入,把寧武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