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色金針菇、杏鮑菇、豬肚菇、雞腿菇、黑木耳等食用菌鮮品年產量達到4.7萬多噸,實現產值3.2億元,吸納1600個勞動力就業。幾個讓人眼前一亮的數字,凸顯了梁山縣館驛鎮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增收效應和發展前景。館驛鎮食用菌產業園地處東平湖二級防汛湖庫區內,經過7年的發展,已成為長江以北卓有名氣的一處集科研、示范、培訓、觀光、飲食等多項功能的現代特色園區。在首屆全國食用菌工廠化高層論壇會議上被命名為全國工廠化示范基地,2009年被評為山東省十大食用菌主產基地、被團中央認定為首批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其工廠化生產模式被中國食用菌協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
政府打造平臺:工廠化模式發展
梁山縣館驛鎮現代化食用菌產業園區始建于2008年4月。建園初期,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館驛鎮黨委、政府出面成功流轉土地500余畝,為籌建集約型食用菌園區提供了基礎。按照政府建設大園區,企業建設小園區的新型園區發展模式,以山東省食用菌專家顧問團為總指導,多方聘請專家學者進行論證、設計,堅持高點定位,通過區域化集中,標準化設計,產業化配套,項目化運作,推動產業集聚、企業集中、開發集約,很快形成特色規模園區。截止到目前,園區已擁有省級科技專家大院一處,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一家,縣級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建成高標準恒溫生產車間66個,全鎮食用菌栽培面積已達到1100畝,年產值達到3.2億元,園區所在的西張莊村更是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專業村。
創新管理模式:產業化加速升級
在產業發展中,產業園把政府、企業、小老板和菇農打造成一個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體,既明晰各自的分工,定位各自的角色,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政府抓大園區建設,負責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為企業搭建發展平臺;企業抓工廠化小園區建設,負責搞好產品研發、提供菌包、技術及產品回收及銷售服務;小老板拿出少量的資金投入,負責所屬車間的用工、賬目、生產管理,帶動一般群眾;一般群眾則負責提供勞動力進行簡單化生產,或組織聯合作業組,組建小型合作社成為小老板,共同負責出菇管理,實現了由“一般農民”向“產業工人”和“生產老板”的轉變,大大增強了菇農的責任意識,履約率得到整體提升。“在生產車間,工人穿戴整潔消毒工作服,工作環境一塵不染,沒有異味”,這是產業園對生產過程實行專業細化,品質可靠的一個縮影。目前,產業園所有產品從源頭到成品成功實現了全程可控,若干產品相繼取得無公害和綠色產品認證,并被授予了市級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有效化解了一家一戶生產產品質量監控難的難題。
在管理上,整個園區實行四個統一,即“統一菌包生產、統一品種栽培、統一標準檢測、統一收購銷售”,龍頭企業榮善公司搭建了200家全國專營店的銷售平臺,給食用菌產業帶來了飛速的發展和可觀的效益,一個300余平方米的標準菇房小老板純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真正實現了企業和農戶的雙贏。
實現鏈條循環:產學研同體推進
農業生產廢棄物帶來的污染和處理問題,是綠色生態建設亟待解決的難題,食用菌產業園區通過技術改造升級,成功破解了這一難題。
農作物秸稈、棉籽殼、麥麩、玉米芯等農作物廢棄料,加工為栽培菌包,出菇后的菌包經過乳酸發酵,作為養牛、養豬的飼料,牛糞和豬糞又作為沼氣池的原料生產沼氣,沼液用來當作蔬菜大棚有機肥料還田,整個生產過程無污水、無廢氣,高效,優質,生態,安全,全面體現了“點草成金、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無廢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循環農業。食用菌產業園以省食用菌科技專家大院為技術后盾,并盛邀山東省食用菌專家顧問團和魯東大學一道籌建了專家科技大院,指導園區內企業生產,解決技術難題,示范帶動生產。目前魯東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均在園區建立了現代人才培訓機制,專家大院已成為魯東大學博士生工作站及部分高校的實習實踐基地,年接納各類實習學生400多人次、培訓菇農、生產工人、管理人員2000多人次,研發黑鮑菇、白鮑菇等新品種4個,引進新生產線兩條,真正實現了園區產、學、研同體推進,加大了產業發展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