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日報訊(記者 李志華 朱永鴻 趙曉惠) 姚安縣以實施生物資源創新開發為依托,把培植人工食用菌產業作為富民富縣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通過引進扶植龍頭企業、開展科技推廣和建立產業基地等措施,使人工食用菌種植成為了促農增收的一個新興支柱產業。
近年來,姚安縣充分發揮優勢,持之以恒地把發展壯大人工食用菌產業作為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一項產業來抓,調整充實了人工食用菌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制定下發了實施意見,召開了產業發展推進會。縣級領導多次深入鄉鎮、村組檢查指導工作,及時幫助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按照“走出去,引進來”的開發戰略,姚安縣在組織人工食用菌考察團赴福建省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學習的基礎上,引進了福建古田的春江公司、楚雄強新公司等4戶合作企業從事人工食用菌種植、生產、營銷,縣財政拿出20萬元對龍頭企業的菌種生產進行適當扶持,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為充分發揮人工食用菌種植的經濟效益,姚安縣堅持走連片示范種植、規模發展的路子,先后在棟川鎮蜻蛉村、縣茶樹菇為主的示范基地達20.1萬平方米。去年5月,姚安縣農哈哈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和縣農哈哈食用菌產業協會租用棟川鎮蜻蛉村蔬菜園區300畝耕地,投入資金136. 3萬元,聘用管理員、技術工52名,種植優質人工食用菌大球蓋菇286.7畝,每平方米產量達到了6公斤,斤價均在3元以上,實現銷售收入232萬元;縣 糧食收儲公司紅托竹蓀基地于去年9月投入25萬元,種植紅托竹蓀15畝,第一茬菇于當年11月28日開始采售,共采售19次,鮮菇產量達1200公斤,斤價為28元,產值達3.8萬元。按紅托竹蓀生長周期兩年算,該基地還可采收紅托竹蓀(竹蛋)2.4萬公斤,可獲得售菇款48萬元;彌興鎮彌興村下四組村民郁德民于去年7月投入資金520元種植大球蓋菇200平方米,到今年4月15日采收出售鮮菇650公斤,獲得售菇款2600元,按大球蓋菇每平方米最低產量6公斤算,郁德民還可采收大球蓋菇1100公斤,有望獲純利3300元。
糧食收儲公司、彌興鎮等5處發展種植以大球蓋菇、紅托竹蓀、
到目前為止,全縣共種植人工食用菌22.93萬平方米,可望實現產值990萬元,農民增收達590萬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