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近年來,把食用菌產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2014年全縣共生產食用菌8100噸,實現銷售收入1.1億元,純收入5600萬元;帶動農戶3600戶,戶均增收近萬元。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特色農業產業,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振興食用菌產業
為了加快食用菌特色產業發展,縣政府成立了由主管縣長任組長赤城縣食用菌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領導組下設辦公室在農牧局,具體負責全縣食用菌產業的規劃發展、發動宣傳、技術推廣。各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赤城縣食用菌規模化生產起于2005年,但由于管理技術等多方面原因,沒能成功。2012年起,我們解放思想,推動技術革新。先后引進了康綠達菌業公司、德康生物技術公司、攀寶公司等一批食用菌7家生產企業,積極引導他們進行工廠化、規模化生產。同時,聘請國家食用菌界的尖端人才,進行技術指導,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比如,康綠達公司,引進了荷蘭最先進的隧道發酵生產系統,利用鏟車、轉送帶等設備降低成本,又減少人為感染,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自動化。德康公司引進全自動袋裝生產設備,年生產菌棒可達1000萬棒。攀寶公司用赤城縣特有的沸石做為食用菌生產的輻料,大大降低了感染又提升產品品質。全縣食用菌生產格局正由小規模分戶經營向大規模工廠化生產轉化,有效地提高了食用菌生產效率,使產業逐步壯大。
二、創新理念,增強振興食用菌產業
1、培養典型,實現園區化帶動
為加強食用菌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我們加強了食用菌示范園區建設。在云州鄉,建設了栽培面積207畝的雙孢菇標準化園區,在三道川鄉,建起了占地面積1000多畝的香菇科技示范園區,在獨石口鎮建立了260畝的白靈菇種植示范園區。全縣園區資金投入達1.8億元。通過園區示范帶動農戶,正成為全縣食用菌產業焦聚的新亮點,為食用菌栽培新模式、新技術、新產品等科技成果孵化與示范提供了廣闊平臺。
2、規模經營,增強市場競爭力
實踐證明,規模經營既能有效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又能避免農戶分散經營市場風險更重要的是保障了農戶的切身利益,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在全縣的菌業發展中,我們注重“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多種經營模式,多樣化發展。公司負責菌棒生產、產菇技術、回收產品,農戶負責出菇生產。這樣,與農戶結合更加緊密,協調實現了企業和農戶“雙贏”。
3、技術創新,產品多元化發展
全縣食用菌產業主要以生產鮮品為主,不易儲藏運輸,保鮮期短。為解決這一難題,縣委、縣政府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進行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康綠達公司率先建成加工生產線,開發保鮮品、鹽水菇等產品,德康公司開發了菌棒出口項目,(因為直接出口香菇產品,運輸過程中因時間較長難以實現保鮮),把發好的菌棒出口到韓國和日本,并派技術人員跟蹤指導服務,從而實現了產品保鮮出口。
4、標示認證,發揮品牌優勢
近幾年,赤城縣著力打造菌業品牌建設和“三品”認證工作,認證綠色食用菌產品2個,無公害產品2個。攀寶公司的商標“立康園”已獲批河北省著名商標稱號,其公司生產的“立康園”白靈菇、康綠達公司的“康綠達”的雙孢菇、德康公司的“菌菌樂道”牌香菇、黑木耳,在北京、天津及韓國、日本等地享有盛譽,都獲得了很好的市場占有率。
三、政策扶持,壯大食用菌產業
近年來,縣政府連續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食用菌產業發展。一是實施貸款貼息扶持;二是對新建溫室、保鮮庫給予扶持,每畝大棚補貼資金6000元、每畝溫室補貼2萬元、每200平米保鮮庫補貼8萬元;三是全力協助企業爭取項目資金扶持;四是為食用菌園區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五是對外來投資客商,實行 “一事一議”的原則,解決生產運營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四、能源利用,助力食用菌產業
食用菌,原料多為農作物秸稈、牲蓄糞便,林木廢料木材,這些是3廢是農村環境的重要來源,發展食用菌產業還是農村環境整潔的有效舉措,如康綠達菌業公司生產的雙孢菇,200畝生產面積,一年生產四茬消耗掉秸稈8000噸,牛糞2400噸。拿玉米來說每畝生產干秸稈0.5噸,消耗秸稈是16000畝。所以隨著食用菌產業不斷壯大,不僅給我信帶來了經濟效益,同時也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
以上是赤城縣發展食用菌產業情況介紹,雖然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兄弟縣區比起來,還有很大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會在市局的正確領導下,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堅定信心,真抓實干,積極投身和參與到全縣的食用菌產業建設中,為實現全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進而促進全縣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