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這個,似乎有點兒不是時候,但筆者是個急性子,就想叨咕叨咕。
你要問了,究竟啥事啊,就別賣關子了?聽我給你細細道來。大同區高臺子鎮整了一個大項目——棚室雙孢菇。對于這個項目的作用,從它的另一個名字可見其分量之重——中軸項目。
項目位于永躍村,占地面積不小,有400畝地。目前已投資上千萬元建了6條發酵隧道以及制菌車間、保鮮車間等。今年,還要投資3000萬元,在永躍村和東太平村建設標準化菇房,“大戰”已拉開帷幕。
對于這個產業,鎮里的態度很明確,要干就干像樣,要干成產業,要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所以采取了相對穩妥的“先示范再推廣”的路子。
這是個潛力產業,人們充滿了期待,就目前得到的消息,已經有30多人申請加入種植隊伍。
看到這,你又會說了,不就是種蘑菇嗎,有啥稀奇的。還真別說,人家真有稀奇的:生產蘑菇的基質是用秸稈加牛糞雞糞發酵的。
在農村,秸稈和牛糞隨處可見,如此一來,原料的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據測算,按照計劃的生產規模計算,一年可消化一萬多噸秸稈,也就是幾萬畝地的秸稈產量。原本讓人頭疼的秸稈,這下成了寶貝。
眼下,不是焚燒秸稈的時候,也就不見了秋日田野里的烏煙瘴氣,但這不意味秸稈焚燒問題已經解決了,其實有效的途徑還不多。筆者認為,高臺子鎮的“秸稈蘑菇”是條道兒,而且還大有錢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