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食用菌產業發展壯大而名噪荊楚的鐘祥市張集鎮昨又出新聞:農民自發引進的院士專家工作站歷經兩年攻關,兩個課題獲得成功,一個課題已取得關鍵性突破。接下來這些成果將推動全鎮食用菌產業第三次革命性發展。
地處鐘祥市北大門的張集鎮,人口2.3萬,耕地3萬畝,山林34萬畝。張集鎮黨政辦主任王運華認為,提到張集食用菌產業30多年來的三次革命性發展,不能繞開一個人——鐘祥市壽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斌。
1980年,陳斌高中畢業回到張集鎮長河村當了一名會計。彼時的張集,各村都在探索種植養殖業,但絕大多數都在失敗中歸于沉寂。
第二年,得悉華中農業大學真菌學家楊新美教授從日本引進香菇菌種在一山之隔的隨縣試種成功,陳斌便前往拜師學藝。1983年,長河村10戶村民在陳斌指導下試種香菇,第一個收獲季后都成了萬元戶。榜樣的力量席卷全鎮,到1995年該鎮年產香菇500萬筒。這是張集食用菌產業迎來的第一次革命:普及生產。
香菇生產需要椴木作原材料,椴木的生長速度趕不上香菇產業的迅猛發展,生態失衡和資源瓶頸問題顯現。恰在此時,福建古田傳來喜訊:把闊葉林枝干粉碎后用以替代傳統的椴木,開創袋料香菇生產模式,大大拓展了香菇生產的原材料選擇范圍。張集鎮委派陳斌迅速引進這一技術,實現了食用菌產業第二次革命性地突飛猛進。
王運華說,2014年,張集鎮食用菌種植規模達到1600萬袋(筒),出口創匯6400萬美元,農民人均從食用菌產業中獲得純收入8700元,全鎮形成了70%的勞動力從事食用菌產業生產經營、農戶70%的收入來自食用菌產業、食用菌70%銷往國外的格局。
袋料香菇的發展依然離不開林木砍伐,國家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已是越來越嚴格。如何既不中斷財源,又能更好地保護生態?社員們推舉壽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找專家來解決這個難題。2012年底,陳斌向吉林農業大學李玉院士求援。李玉欣然受邀,從吉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北農科院挑選21人,在壽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把脈張集食用菌產業,確定了三個課題:利用秸稈替代林木,試驗草腐菌種植模式;解決黑木耳的病害和過度依賴林木資源難題,探索耳稻栽培模式;對市場價格奇高的野生菌進行馴化,豐富野生菌人工栽培品種。如今前兩個課題已獲成功,科研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第三個課題已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