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云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工作在省委、省政府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政策指引下,在各級各部門支持配合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微觀經濟發展減速等諸多困難和問題,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以政府引導、部門聯動、企業主體、效益推動為原則,創新驅動,轉方式、調結構,采取加快產業布局優化、加強基地建設、加大重點龍頭企業培育、發展新興市場等舉措,促進了食用菌產業增長和全省經濟穩步發展。
一、主要工作情況
(一)產量、產值穩步增長,種植規模擴大。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云南全省實現食用菌產量39.8萬噸、產值100億元、銷售收入1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4%、24.4%和23.5%。其中:野生食用菌產量8萬噸,增長14.3%,產值67.8億元,增長18.2%。栽培菌產量31.9萬噸,增長32.8%,產值32億元,增長39%。野生食用菌受氣候、自然增長規律等客觀因素影響,產量呈穩步增長,收購加工產值逐年提高。栽培菌則因市場前景看好,種植比較效益高,調動了生產者種植積極性,年均增幅20%以上。經濟效益穩定且較高品種如香菇、木耳、茶樹菇、杏鮑菇、靈芝、天麻等食(藥)用菌種植規模、發展速度均高于上年。如以香菇種植為主的保山市2014年新增食用菌種植面積3000多畝,新增種植戶約1000戶、新增食用菌專業合作社5個,目前保山已成為全省最大的香菇生產基地和黑木耳生產基地。曲靖、楚雄、紅河等部分地區栽培菌穩步發展,在一些區域已經形成一定優勢,產業發展環境相對改善。
(二)對外貿易持續下滑,出口依存度逐漸減弱。由于中日經貿降溫和貿易壁壘、取消退稅致出口競爭力減弱、人民幣進一步升值造成企業出口收入下滑、產業技術落后傳統產品缺乏競爭性等因素,云南省以野生食用菌為主的對外貿易連續兩年呈負增長。據省商務廳提供數據:2014年全省食用菌出口10207.8噸,同比下降16.9%,在上年降幅14.9%的基礎上再降2個百分點,出口值1.16億美元,同比下降7.2%,降1.5個百分點。大宗商品松茸出口708.9噸,同比下降9.3%,出口值3837萬美元,同比下降5.4%;牛肝菌出口7041.3噸,同比下降22%,出口值4852萬美元,同比下降16%。其他栽培菌如草菇、干木耳量價齊增,干木耳出口450.7噸,增幅489%,出口值833萬美元,增幅618%。
(三)調整結構創新發展,市場開拓多元化。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和出口困難形勢下,云南省野生食用菌行業競爭加劇,傳統產品受到市場挑戰,這使創新發展成為必然。為使云南省食用菌在經濟疲軟下產品有“新面孔”、發展有新招數、市場開拓有新變化,各級商務、質檢、檢驗檢疫、海關、供銷及有關科研院所等積極配合,幫助企業在產品結構調整、品牌培育、專利申請、標準制訂、市場開拓等方面加大力度;食用菌企業加大資金投入、技術引進、積極開發新產品,并通過訂單銷售、省外開設窗口、與電商合作等多種流通新模式拓展市場。目前食用菌領域已開發出多種新產品,野生食用菌從速凍、干片、鹽漬加工產品新增即食品、罐頭、調味品等,栽培菌也由以平菇、香菇、金針菇等過去少量品種向黑木耳、茶樹菇、杏鮑菇、姬腿菇、姬松茸、白靈菇等及人工馴化后的靈芝、金耳、羊肚菌等多品種轉變。食用菌品種多樣化和市場營銷模式多元化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者需求,提升了“云菌”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怒江瀘水怒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新生物產業發展,在大面積種植香菇、靈芝、木耳等基礎上,2014年又投資建設650平方米的靈芝精粉加工生產(GMP)車間及香菇多糖車間,其生產的靈芝精粉茶已上市銷售,產品質量獲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