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屆接著一屆干,食用菌從庭院經濟發展為支柱產業
時值隆冬,地處燕山深處的河北省平泉縣寒氣襲人,但零下十幾度的氣溫絲毫擋不住農業生產的火熱。在平泉食用菌大鎮臥龍鎮沙坨子村,菇農高樹滿正和工人們一起搭建新式的架式香菇暖棚。
“這種大棚我們叫韓式大棚,在每個棚的入口上方都安裝了通風換氣裝置,給棚遮蓋了白色保溫塑料和苫布,這樣既能保溫又能通風,延長出菇時間。如果控制好溫度、濕度、菌種質量等關鍵環節,就能達到常年生產架式香菇,銷售食用菌的收入會很可觀。”高樹滿邊干活邊介紹。
高樹滿1996年就開始種植食用菌,是全縣最早發展食用菌的農民之一。“那時在自家院子里或房前屋后的窩棚里種植蘑菇,但是種的數量很少,出菇時間也很短,一年下來只能掙點零花錢。”高樹滿回憶。如今,高樹滿的食用菌種植基地不斷擴大,2012年還在韓國首爾設立了公司,使平泉的小蘑菇走出山溝,走向世界。
“平泉的食用菌,在上世紀80年代起步,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壯大,從最初種植的24戶,到現在的4.5萬戶,從零星種植、庭院經濟,到現在的園區化、規?;?、標準化生產,正是靠著縣委、縣政府一屆接著一屆干,不間斷地扶持引導的結果。”平泉縣縣長曹佐金感慨地說。
平泉縣一直把食用菌產業作為立縣富民的支柱產業、扶貧的扎根產業來推進。為提升產業服務水平,平泉在縣鄉設立了食用菌辦公室,組建了400多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培育了2000余位食用菌經紀人,把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成食用菌種植的行家里手。2014年,全縣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4.75億盤(袋),產值45億元,全縣10萬農民受益,人均增收3000元。目前,食用菌收入占到全縣農民收入的46%。
標準化常年生產,產品暢銷,轉型升級結碩果
在平泉縣金稻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幾十名工人正在緊張地包裝剛剛采摘的杏鮑菇,裝箱發車。
總經理張潤金介紹,公司有120多個現代化育菇房,通過先進的生產設備實行標準化生產,全年生產。目前,日產杏鮑菇20噸,絕大部分都供應給北京、天津市場。
金稻田公司是平泉縣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一個突出代表,也是近年來該縣推動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結出的碩果。目前全縣已發展各類食用菌加工企業30多家,年加工食用菌10多萬噸,經過加工的平泉食用菌,以其獨特的品質從提籃小賣華麗轉身,產品遠銷美、日、韓、荷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2000萬美元。
平泉全力加快食用菌轉型升級,推動食用菌產業形成了香菇、杏鮑菇、黑木耳等多品種相補充、周年生產的發展格局。先后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研究會等科研機構,提高菌業的科技含量。同時,圍繞產業鏈各節點,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連續四年獲評“國家級食用菌質量安全出口示范區”。
“下一步要繼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進一步促進食用菌產業增效升級,讓更多的農民富裕起來。”縣委書記董正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