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田農豐食用菌合作社社員謝宜薛來到菇房,查看銀耳長勢。3個多月前,謝宜薛以自家白木耳專用房作為反擔保抵押,向古田農信社申請到47萬元貸款,用于擴大再生產,成為普惠金融試點的受益者。
以前,菇棚在金融部門眼里“一文不值”,不能成為抵押物。為破解農戶與小微企業貸款難、擔保難等問題,去年古田縣委、縣政府積極與金融部門合作,開展普惠金融工作試點,農豐合作社與古田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成功對接。合作社向農信社注入風險金3000萬元后,農信社放大5倍授信額度,接受種植戶的菇棚、農機等生產資料作為反擔保抵押,讓農民享受到了手續簡化、利率優惠、隨用隨貸的金融服務。
古田是中國食用菌之鄉,每年生產季,僅大橋、吉巷、城東、平湖等四個鄉鎮(街道)的食用菌種植戶周轉資金缺口達30億元。面對這一巨大的融資需求,金融部門犯難:種植戶手里能用于擔保的多為宅基地、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農機、菇棚等生產資料,金融部門難以評估價值,而且一旦遇到種植戶無力還貸,這些抵押物也很難處理。
“有了合作社作為中介橋梁,以市場調節為杠桿,這些矛盾迎刃而解。合作社理事都是經濟能人,本身都從事食用菌產業,既了解菇棚、農機等生產資料的真正價值,也有實際融資需求。而且,合作社對社員農戶的生產情況有最真實的了解,既可有效防范風險,也可極大縮短征信調查時間,融資效率大幅提升。”古田農信社理事長陳立云說。
農豐合作社的姚化文也是普惠金融試點的受益者。前年茶樹菇生產季,他求朋友作保才向擔保公司借到50萬元,一年需付息4.8萬元。去年,他以部分股權作為反抵押擔保,通過合作社向農信社貸到50萬元,貸款從申請到獲批只花了3天,只需付息3.9萬元。
據悉,合作社社員辦貸一般能在同期同檔次利率的基礎上,享受到下浮1.5至1.8個百分點的優惠。社員付給合作社少量的手續費后,合作社作為農信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方,在對農戶借款進行審核授信擔保的同時,也承擔起抵押物的處置、變現。據統計,到去年12月底,農豐合作社已為社員擔保貸款71筆,其中采取農房、菇棚等擔保貸款41筆,總金額2090萬元。
近日,古田縣決定由財政向金融部門注入1000萬元,建立風險保障資金池,進一步強化了普惠金融創新的支持力度。
在農民優化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踐中,往往遭遇貸款難瓶頸,原因之一就是農民擁有的自建房及生產資料等不受金融部門待見。《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傳統或正規金融機構體系之外的廣大中低收入階層甚至是貧困人口提供機會,為貧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業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務。普惠金融的途徑是進行金融體系創新。
作為食用菌生產大縣的古田,也是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曾推行五戶聯保、經濟能人擔保、林權抵押擔保等措施,但農民在融資上仍未完全解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古田農村信用聯社進一步創新突破,讓農民享受到了普惠金融,打通了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