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鈣富硒大米”中的硒是個有爭議的元素,缺硒會得克山病,硒多會中毒,原國家標準規定的限量值是0.3mg/kg,與鎘、鉛的限量值(0.2mg/kg)在一個水平上,這是基于風險評估的科學結果。新的國家標準將硒從污染物中取消,并不是說硒沒有毒性,而是將其納入類似維生素一樣的管理,將規定硒含量的最低和最高值范圍。“富硒大米”還存在另一個風險,如果土壤中硒的含量比較高,水稻直接從土壤吸收生物轉化,這是安全的。但采用噴施葉面肥,葉面肥主要成分亞硒酸鹽是劇毒品,操作不當對生產者和大米安全性存在一定風險隱患。此外,不法分子直接將亞硒酸鹽添加到大米中,目前評價富硒產品的方法還難于準確甄別。
“竹營養米”,是把竹子的提取劑,和大米結合在一起,讓大米的外表變成綠色的。這樣做的結果是:一,葉綠素會降解呈黃綠色,要維持綠色,要么使用添加劑(一般為抗氧化劑),要么直接添加色素;二是,這個工藝可以隨意在大米中添加東西,如吊白塊將陳化米轉變為口感好的大米,給不法分子提供造假的技術途徑。
而號稱為世上最安全的大米的“麥飯石大米”,在宣傳上將麥飯石的功效嫁接到麥飯石大米上,這完全屬于虛假宣傳。麥飯石的藥理作用除成分外還有物理結構,首先水稻吸收麥飯是有選擇的,不可能全部轉化。吸收了哪些成分?是否安全?都應該拿實驗數據說話;其次,吸收到水稻里的麥飯石成分的形態和結構肯定是與麥飯石不一樣。麥飯石其實就是火山巖出來的東西,如果把麥飯石顆粒和麥飯石生物有機肥作為作物的底料,生產出來的大米微量元素會多一些,口感可能會好一些。“但說麥飯石有這個功能,所以種出來的大米也就有這樣的功能,這是不科學的。”朱智偉稱。
需明確普通食品與保健食品區分標準
有必要進一步明確普通食品與保健食品的區分標準,進而具體規定食品廣告要求;消費者可以通過包裝上的標志辨別食品和保健品。
除上述產品之外,市場上還有“無反式脂肪酸”的餅干和點心、“無添加蔗糖”的香甜麥片、“天然健康”的果蔬干等等。那么,這些打擦邊球的保健概念食品,對食品安全有何影響,它們又是否有效呢?
在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宋華琳看來,在廣告中運用“養胃”等宣傳語,是否違法難以判斷,一方面,“養胃”并不屬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所確定的27項保健食品的功能范圍;另一方面,“養胃”等用語并非專業醫療用語,嚴格來講,“養胃”并不能直接解釋為治療胃病。
但宋華琳也指出,大量“打擦邊球”的功能性食品的出現,不僅容易誤導消費者,也形成食品安全監管的灰色地帶;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普通食品與保健食品的區分標準,進而具體規定食品廣告要求;消費者可以通過包裝上的標志辨別食品和保健品,根據《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和《保健食品標志規定》,保健食品標簽上應當標有保健食品專用標志“藍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