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通江縣城各土特產門市,可見操不同口音的游客選購通江銀耳;在銀耳產業基地,前來收購銀耳的客商一批又一批;在銀耳主產地村民的院壩里,是耳農攤曬銀耳的身影和笑容燦爛的臉龐……通江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去年全縣種植食用菌3.5億袋,產鮮品16萬噸,產值18.2億元,5萬耳農實現增收致富;今年全縣種植食用菌4億袋,產值有望突破20億元,食用菌產業成為該縣特色支柱產業。
市場好 業主投資信心足
2004年,通江銀耳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11年,通江銀耳搭乘“神八”遨游太空。受此帶動,通江銀耳暢銷全國,并遠銷日本等東南亞國家,價格也持續走高。
“朋友聽說我是通江人,都讓我給他們帶正宗的通江銀耳。通江銀耳在外地是高端宴席的寵兒,也是饋贈佳品。”通江達海有機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發明說。
正是看到通江銀耳優良品質和良好市場潛力,楊發明毅然放棄了大型企業高管工作,于2012年9月返回通江,注冊了四川省通江達海有機農業有限公司。2013年,該公司接種青杠椴木40萬斤,銀耳總產量1.5萬斤,產品投入市場就受歡迎,實現銷售總額500多萬元。
良好的市場,促進了通江銀耳深加工業的發展。
走進通江縣山霸王銀耳湯飲料生產車間,一條條生產線不停地運轉,經過篩料、熬制、封罐、殺菌、檢驗、包裝等程序后,一箱箱銀耳湯飲料被外地客商購買。
“銀耳湯飲料已打入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深受消費者喜愛。”公司員工介紹,2005年開始與成都中醫藥大學合作,研制的白耳金牌首烏銀耳膠囊有降血脂和通便的功能,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產品即將上市。
有潛力 政府發展信心足
2010年通江銀耳品牌價值僅9734萬元,而2013年品牌價值飚升至6.28億元;2010年通江銀耳每斤市場均價僅百元,而2014年通江銀耳每斤市場均價已達七八百元……數字的變化折射出通江銀耳這一古老的品牌重新煥發了生機,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通江縣以園區建設為中心,以基地建設為重點,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助推銀耳產業快速升級,提升食用菌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009年,與相關單位合作,開展通江銀耳“太空育種”試驗項目。2011年11月1日,24支通江銀耳菌種(菌絲)搭載有“神舟八號”飛船飛向太空,從而培育出了優良的“航天菌株”。目前,太空銀耳已進行完菌株篩選、銀耳原種制備、香灰銀耳菌絲配對試驗、育種小試、育種中試和試點栽種。2015年,太空銀耳種植將全面推廣。
目前,通江縣食用菌產業初步形成“兩園”(楊柏—周子坪、碧山—梓潼食用菌產業園區)、“三帶”(以小通江河為主的銀木耳產業帶、以大通江河為主的香菇產業帶、以城郊低山區為主的鮮食型食用菌產業帶)的生產發展格局,建立食用菌基地鄉(鎮)25個、專業村75個、食用菌年生產產值1000萬元以上專業村30個,全縣食用菌流通和精深加工專業企業達10余家。
效益好 群眾致富信心足
9月20日,陳河鄉河壩場聚居點,通江銀耳種植大戶任卓映和老伴在耳堂里忙著采摘銀耳。
“現在價格越來越好,銀耳越來越有種頭了。”任卓映告訴筆者,今年,他種了4000瓶菌種,產耳1600多斤,賣了40多萬元,凈賺20萬。
在通江縣,像任卓映這樣年收入40萬元的專業大戶有100多戶,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專業大戶3000余戶,全縣從事食用菌種植的農戶達5萬多戶。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讓耳農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大變樣:羊腸小道變成了平坦的公路,破舊低矮的土坯房變成了靚麗舒適的樓房,傳統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同時,通江縣還圍繞食用菌產業建設了一大批聚居點,新居、耳花兩相映襯,解決了村民聚得攏、留得住、能致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