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的棉花秸稈經過處理,成了食用菌的栽培料,換下來的廢料經過加工又重新回歸到土地,成了改良土壤的有機肥。”10月16日,在廣饒縣大碼頭鎮一家食用菌生產公司的“車間”里,一排排雙孢菇長勢正旺。“這些黑色的培養土是農作物秸稈在經過浸泡、發酵等一系列流程之后制成的。”公司技術顧問徐會思說,該公司還在食用菌廠房附近建設了一處現代漁業園區,養殖了黃河口甲魚、泥鰍和南美蝦,利用雙孢菇下腳料蒸煮后作魚類飼料,既減少了環境污染,又創造了經濟價值。
像這樣運用循環理念創造經濟效益的“農”字號企業,在廣饒還有30多家。廣饒縣立足“循環、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探索形成了“原料(廢棄物)—產品—廢棄物—再生原料”的高效循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