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純生產到緊跟市場
站在菇棚下,肖仕校說起種菇頭頭是道。“配料把關、高壓接菌、出菇管理和采收管理,是食用菌的四道關鍵程序。從目前的長勢來看,出菇前的程序符合規范。”肖仕校說,經過幾年發展,種菇的技術已不在話下。
其實,種菇并非一帆風順。“2011年底,受市場不景氣、銷售渠道不暢等疊加影響,食用菌價格一落千丈。”肖國水說,當年不但沒賺錢,還把本錢都虧進去了。
村民們深刻意識到,種菇和養豬一樣,沒有經驗是行不通的。除了生產管理,銷售渠道不暢是失利主因。“菇是沒有問題的,主要是我們自己沒做好。”不甘心的菇農們,在分析失利原因后,決定“再賭一把”。
“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須要有自己的銷售團隊。2012年,在合作社的動員下,在福州從事保險銷售的“80后”老鄉肖尚兵,回村承擔起菌菇業的銷售重任。肖尚兵果然不負眾望,他從在福州市區擺攤,到進駐永輝超市,很快就打開了銷路。
憑著一股拼勁,菇農們終于打了“翻身仗”,扭虧為盈。他們當中,也涌現出了采購能手肖尚文、財務能手陳秋菊、技術能手肖祥院、現場管理能手肖尚江等一批“土專家”。而他們,曾經都是響當當的養豬能手。
從單一賺錢到抱團發展
“種菇不比養豬差,既留住了青山綠水,又招來了金山銀山。”肖國水說,以去年為例,村里合作社生產食用菌280萬袋,實現盈利392萬元,成員人均收入22050元,是同年當地農民人均收入7569元的2.91倍,“預計今年產值可以達到2000萬元”。
肖國水說這話是有底氣的。他說,最初的時候,村里要從寧德古田請技術人員,現在不少人都可
以去古田當老師了。為了提升生產理念,村里還鼓勵菇農走進學堂。僅今年,就有3人報名參加福建農林大學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食用菌大專班。
種菇賺錢了,如何把“錢途”鋪得更遠?對此,岐峰村的菇農們也有自己的答案。他們的共識是,少分紅或暫不分紅,加大投資提升菌菇的生產條件,同時考慮多元化發展。去年以來,他們投入近300萬元,將178個食用菌草棚改造為鋼架大棚,并興建了大面積的冷藏庫。“技術革新后,現在菌菇成品率可達95%,而以前最多只有80%。成本降低了,利潤升上去了,真是‘錢生錢’。”肖國水說。
“這些年,無論走到哪里,只要與食用菌有關的,我們都要想方設法湊上去,切磋交流一番。”肖國水說,這兩年,合作社多次應邀參加省內外的專業展銷會,“不在賣多少菌菇,而在于交朋友,在于提升岐峰香菇的知名度”。
前不久,2014年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名單公布,岐峰山水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榜上有名,成為今年福州市唯一獲批的國家級示范社。“養豬時個個都是能手,轉產后又成了種菇專家。岐峰村的變化證明,我們的農民特別聰明!”霍口鄉鄉長鐘立強說,角色的轉變,既是農民朋友觀念的轉變,更是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而這些變化,正是敖江流域生態建設的最佳詮釋。
離開岐峰村時,記者了解到,岐峰村的菇農們正在謀劃一個新的“大手筆”:準備在福州籌建一家門店,專營合作社的農產品,打造一個線上線下互動的銷售平臺,讓岐峰村的菌菇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