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菇網訊:2014年10月13-15日,2014首屆全國茯苓會議在華中農業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召開,在14日下午的“專題報告”環節,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會長王先有作《靖州茯苓產業的持續發展與松木生態資源的保護》的報告。
王先有介紹,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首創全國松茯苓菌種化栽培的新方式。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人工栽培松茯苓,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當時是砍伐大量的馬尾松鋸成短段木、以小茯苓作栽培種(肉引栽培法),但結苓率低、產量低,質量差,更是大量消耗松材資源。七十年代初,靖州縣有關技術人員經多年研究,從野生茯苓菌核組織分離、純化、進行純菌絲種選育,后經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篩選成純菌絲茯苓種,定名為5.78號,改變了靖州及全國用小茯苓作種的傳統栽培方式,提高了茯苓產量和品質。
如今,靖州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茯苓交易中心。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鮮茯苓交易和粗加工為主的中國靖州茯苓大市場建成,2013年,茯苓市場集散鮮茯苓6萬噸,交易干茯苓3萬噸,精深加工產值≥11.5億元。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于 2004年7月正式組建、成立,協會以中國靖州茯苓大市場為依托,聯合湖南補天藥業有限公司(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湖南龍豐茯苓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和盛茯苓有限公司、湘桂黔食藥用菌研究所等省部級龍頭企業和縣內實業機構,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顯著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