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菇網訊:茯苓的臨床配伍率達70%以上,以茯苓為原料或配伍組方的中成藥制劑約300余種,以茯苓為原料開發的保健產品數量眾多。我國茯苓每年藥用、食用和出口茯苓的需求量為1000-1300萬公斤,但是藥材因種源復雜,分布廣泛,環境多樣,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無完善的質量評價方法,藥材質量難以控制,茯苓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有待深入。湖北作為茯苓的道地產區,具有產量高、質量優、種植歷史悠久等特點,為了促進茯苓產業化發展,劉焱文所在實驗室近十年來對茯苓進行了較系統研究。2014年10月13-16日,中國菌物學會主辦,湖北省食用菌協會、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湖北省中藥材開發應用研究會協辦,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和易菇網聯合承辦的2014首屆全國茯苓會議在華中農業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隆重召開,在14日下午的“專題報告”環節,湖北中醫藥大學劉焱文教授作《茯苓藥材資源、物質基礎及其新產品開發的綜合研究》報告時講述以上信息。
為了解茯苓藥材資源在我國的分布情況,劉焱文所在實驗室于2009年對湖北、湖南、安徽、云南、廣西、貴州、浙江、河南等主要產區種植茯苓藥材的生態環境、栽培方法、使用菌種、年收獲產量、銷售價格等進行了全面調查,獲得了調查研究數據,撰寫了調查報告,為科學利用茯苓藥材資源和開展規范化種植提供了參考依據。
為了有效控制茯苓藥材的質量,建立了該藥材的質量評價體系。劉焱文所在實驗室采用現代分析方法,對茯苓的質量標準進行了系統研究,進一步完善了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收載茯苓藥材的質量標準;采用HPLC-ELSD色譜法,制定茯苓規范化指標圖譜。我們將茯苓藥材的質量標準與指紋圖譜相結合,構建其與國際接軌的質量評價體系。茯苓質量標準的補充內容包括薄層鑒別、檢查項目、農殘檢查、茯苓酸含量測定、多糖含量測定、總三萜含量測定、以及指紋圖譜。
為了有效控制茯苓藥材的質量,建立了該藥材的質量評價體系。劉焱文所在實驗室采用現代分析方法,對茯苓的質量標準進行了系統研究,進一步完善了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收載茯苓藥材的質量標準;采用HPLC-ELSD色譜法,制定茯苓規范化指標圖譜。我們將茯苓藥材的質量標準與指紋圖譜相結合,構建其與國際接軌的質量評價體系。茯苓質量標準的補充內容包括薄層鑒別、檢查項目、農殘檢查、茯苓酸含量測定、多糖含量測定、總三萜含量測定、以及指紋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