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村只是縮影。在那個工業企業“出城下鄉”的年代,下蜀鎮憑借臨江和多山優勢,吸引來眾多建材、管樁、化工企業,逐漸成為句容市首屈一指的工業大鎮。但是,伴隨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全鎮生態環境也急劇惡化。一位句容市政府工作人員介紹,當時句容市區到下蜀鎮的句蜀路高低不平、灰塵漫天,大家下鄉公干最怕去的就是下蜀。很多外地司機途經下蜀,也寧愿改道繞行。
2010年,痛定思痛的下蜀人,決定不再為經濟效益承受環境之痛。當年,11家采石場全部取締,一些小化工、金屬電鍍等企業也逐一關閉或整改。去年起,下蜀鎮又陸續關停7家生豬養殖場,全鎮每年財政收入累計減少5000多萬元。
收入減少的同時,該鎮在上級政府支持下,又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先后投入數千萬元進行礦區復綠,投入3000萬元全面改造集鎮,投入2000萬元實施污水管網工程,同時投入3000多萬對全鎮84個自然村開展環境整治……目前,該鎮正積極創建句容首家全國衛生鎮。
下蜀的山又綠了,水又清了,多年不見的野生動物又回來了。下蜀鎮黨委書記、句容臨港工業區管委會主任蔡家紅說,當初全鎮為恢復生態、優化環境,已做好少掙錢、慢發展的心理準備。但是當山清水秀的環境恢復后才發現,生態對發展其實有極大推動作用。
事實的確如此。在下蜀鎮環境惡化最嚴重的那幾年,不少企業悄然搬離,很多客商來考察后再無回音。而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項目,因為這里的生態環境而落戶。僅今年上半年,該鎮開工建設的億元項目就達8個。同時,像朱蘇明、劉永春這樣順應生態要求而轉型的企業家,大多獲得更大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