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應華通過經過幾年的摸索試驗種植,克服來自技術、資金等各方面的困難,終于完成了“工廠化、智能化、周年化塑料保溫大棚周年種植香菇”的技術突破,而且成功獲得了優質高產、栽培時間短的效果,實現了香菇工廠化栽培。他總結了香菇工廠化生產新技術十大方面的創新:一是菌種創新,改變了長期以來菌種退化生命活力差,影響質量產量的問題。從日本購買菌種馴化提高活力,增加出菇量。日本出菇三一四潮;二是生產配方得到改進,增加了營養、縮短了養菌出菇時間;三、是裝袋創新,方形裝袋不封口接種后封口污染少和減少用工問題;四是養菌創新,同金針菇養菌模式養菌轉色時間更短,只要70--80天;五是創新了補水方法,提高了每潮出菇量。六是出菇管理全部智能化,只要輸入全部管理程序,香菇生長就按照程序生長,改變了原始管理方法用工多質量差的問題,是原始出菇管理用工的5%。七是智能化管理能提高菇品品質生長出頂級花菇。八是塑料保溫大棚即能保溫、保濕,還能保持氧氣供應而且能耗少,全年都有香菇供應市場。九是出菇時間短,每次菌袋出菇只要50天。采收二潮出菇時間短節約能源。十是80%的生產工序都實現了智能化、機械化操作。
丁應華指出,這套工廠化生產技術與傳統生產的比較優勢在于:首先,傳統手工裝袋改為自動裝袋、接種污染少,節約用工成本。滅菌時菌袋不封口,污染率在0.5%以下,且常壓滅菌改為高壓滅菌,有效節約能源。室內控溫養菌污染少、時間短,從接種到轉色70-80天。保溫室內出菇全部智能化管理保證了香菇質量連續性,出菇量大時間短,整個采收時間只要50天,采收2潮,生物轉換率即達80-100%(每袋產鮮菇2-3斤)。保溫室內出菇最大的亮點是全年每天都能采菇。其次,香菇傳統工藝跟工廠化相比較,工廠化智能化周年化保溫大棚種植首先是整個生產過程短,關鍵是能夠控制溫度、濕度、燈光、co2濃度,控制好這四要素就能生產比較好的菇更能夠生長出花菇。同時這套新技術徹底改變了傳統香菇用菌袋生產菌棒的模式,是利用了國內成熟的工廠化生產經驗,結合香菇的生長特性改造而成,生產成本更低,自動化程度更高,極大降低了傳統栽培發生的污染機率和對人工經驗的依賴,更易于實現香菇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丁應華認為,香菇傳統種植和合作社經營是單獨一家一戶分散管理,質量時好時壞,產量一有都有、一無都無,市場供應難能平衡。而工廠化、智能化塑料保溫大棚工廠化種植統一智能化管理出菇生長,統一的質量標準,集中管理出菇,統一銷售,這樣扎堆出菇的現象就不會出現,能解決傳統栽培模式因供應不平衡造成的產品過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