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農戶種植食用菌,從外地引進新品種試種,對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在地處燕山山脈的承德市平泉縣內,擁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長期活躍在食用菌園區、蔬菜大棚內,他們積極推廣農業新成果、新技術,挑起了農民增收致富的大梁。
在黃土梁子鎮平東食用菌合作社園區內,空氣中彌漫著菇香,一排排菇架上的香菇長勢喜人。50歲的技師王子泉正在指導著菇農給蘑菇袋注水。“現在正是出菇階段,天氣比較炎熱,溫度比較高,一定要保持袋內溫度不能超過24℃”,王子泉介紹說。
王子泉來自平泉縣臥龍鎮安杖子村,敢闖敢干的他1983年參加河北省保定微生物研究所培訓班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從此與食用菌結下了不解之緣,現在他種植了500畝食用菌園區,取得農民技師以后,家里的園區由媳婦打理,自己被被聘到平東食用菌合作社指導技術。“每月收入10000元,每天還可以回家,早晚還能照顧自己的園區”,王子泉感到很滿足。
“農民技師資格證書成了我們的‘綠色通道’,菇農都愿意聘請有技術職稱的人咨詢技術,這樣覺得心里有底,”同樣具有高級農業技師證書的河北平泉縣興遠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亞玉高興地說。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平泉縣是擁有41萬農業人口的農業大縣,食用菌、設施菜、林果三大主導產業蓬勃發展,一些“菌類專家”、“種養大戶”、“花卉能手”等鄉土人才脫穎而出。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人才在產業發展中的推動作用,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增長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在全市率先開展了農民職稱評定試點工作。目前,11000多名懂技術、擅經營、會管理的“土專家”、“田秀才”分門別類納入農村實用人才統計庫,已評審出農民技術員607人,農民助理技師149人,農民技師42人,2人被評為省級拔尖人才,3人被評為縣級拔尖人才,15人被評為縣級實用人才。
平泉縣勞動人事和社會保障服務局副局長張印介紹說。“平泉縣建立農村實用人才這支隊伍,可以說是做到了農民兄弟的心坎上,做到了新農村建設的關鍵處,做到了統籌城鄉發展的點子上,做到了人才工作的最基層。”
平泉縣是華北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該縣食用菌園區總面積達4萬余畝,從業人員10萬人。其中從事種菇技術人員多達300余人。據平泉縣食用菌產業服務局副局長介紹:“這些農民技師掌握的不再是簡單的種植與病蟲防治,還掌握了產品質量安全、市場風險等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鏈條,可謂是“多面手”,成了菇農求知問技的“搶手貨””,承德周邊縣城、內蒙、甘肅等許多外地菇農都紛紛來平泉聘請技師,月薪最少都6000元。
嘗到“技術出租”甜頭的遠不止這些種菇“農民技師”。如今,有一大批像劉亞玉、朱萬平這樣的“技術農民”在外“出租”技術掙錢的人群,他們具有大棚蔬菜栽培、食用菌種植、大棚桃種植、養殖等農業科學技術和豐富的經驗。隨著平泉縣的農業從半工廠模式到全工廠模式的轉變,這些普通農民也將轉變為以出租技術為主的“新型農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