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的干旱,讓許多農民吃盡苦頭。然而,凌源市三道河子鄉槽碾溝村很多村民卻忙著收獲食用菌。在該鄉的四道河子、五道河子等村,也是同樣的場景,而同樣是在上述幾個村,沒有收獲食用菌的農民也在思想上獲得更大收獲:食用菌是致富產業,是避災產業,早搞要比晚搞強。因此,他們忙著把枯死的莊稼割掉,建設食用菌冷棚。在南大山村、槽碾溝村、毛家店村、四道河子村,人們分成若干個小組,有的在覆棚膜,有的在院 子里的機器邊制作菌棒,有的則把菌棒運送到大棚。在四道河子村的一片地上,早晨還是空空如也,下午四座冷棚已經覆膜了,速度極快。“今年的旱讓我們認識上去了,所以大伙也都愛干了。”毛家店村食用菌種植大戶張洪安高興地對記者說。
“2014年,三道河子鄉將發展食用菌冷棚500棟,加工菌棒150萬棒。現在村民的熱情非常高。”三道河子鄉負責同志告訴記者。到今年,三道河子鄉冷棚面積達到1500畝,成為凌源市首個規模最大的食用菌大鄉,產值達到5800多萬元,農民借此人均增收千元。
“三道河子鄉食用菌的發展,為我們樹立了標桿和榜樣。”凌源市一位負責同志在會上這樣說。在三道河子鄉任副鄉長的喬振清,對食用菌研究頗有“內功”,剛調到北爐鄉任副書記便向鄉黨委提出建議,發展食用菌產業。在鄉黨委的支持下,他帶領部分村班子成員赴平泉縣取經,如今北爐鄉食用菌產業面積發展到了500多畝,三盛永村還成立了食用菌生產合作社和食用菌公司,建設了冷庫,食用菌一下子讓農民走向富裕。
與北爐鄉存在同樣情況的是三家子鄉。今年初,遼寧省冷棚葡萄生產之鄉凌源市劉杖子鄉,副鄉長都歆在調入三家子鄉之后,把這一技術帶到了三道河子鄉。作為專家型領導,都歆深入一線,指導農民建冷棚,2014年夏季,三家子鄉冷棚又發展500畝,而且三道河子鄉首次引進冷棚葡萄生產,取得了成功。三道河子鄉的冷棚番茄也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在凌源市宋杖子鎮、四合當鎮、溝門子鎮、刀爾登鎮、牛營子鄉,冷棚產業也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期。
今年以來,凌源市把設施農業結構調整與擴展規模放在同等地位,千方百計增加夏季冷棚產值。一是著力抓好示范園區建設。支持三道河子鄉建設標準化食用菌生產園區3個;在刀爾登鎮發展面積達50畝小區兩處。劉杖子鄉冷棚葡萄一片面積就達500畝。二是全面采用新技術。臭氧熏蒸器、自動放風機、殺蟲燈、殺菌燈、數顯溫度控制器、自動落蔓器、硫磺熏蒸器、節水灌溉、防蟲網等設備在冷棚小區隨處可見,雙孢菇實現立體化生產;雄蜂授粉技術、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營養土栽培技術、土壤改良和配方施肥技術、溫光調控技術等先進技術大面積實施。三是全面加強科學技術推廣工作,市蔬菜花卉管理局創新秸稈反應堆技術,應用秸稈粉碎降解法進行冷棚花卉、青椒、尖椒等作物的示范推廣,三道河子鄉進行草腐菌試驗,面積300平方米,取得成功。四是加大科技培訓力度。舉辦冷棚生產培訓班,對全市建冷棚農民進行入戶培訓,編寫發放各類技術資料萬余份,及時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各種技術難題,全市涌現出了一大批冷棚高產高效典型戶及科技示范戶。五是繼續在資金上進行扶持。尤其是遭遇伏旱之后,凌源市再次出臺了推進冷棚生產的資金補助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冷棚生產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