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工作每月能賺1500元,每天8小時,每月休息4天,5點多下班還能照顧家庭,比外出打工要強些。”在天潤食用菌基地工作的楊仕芝高興地說。
在昭平縣仙回瑤族鄉,與楊仕芝一樣,每天都有120名來自當地的村名忙碌在各個生產環節:粉碎木材、混合木屑和營養、包扎菌棒袋、驗封、將菌棒推入蒸房、消毒……一連串工序,輕松簡單。盡管如此,他們每人均能拿到1500到2000元的工資不等。
今年6月,總投資230萬元的仙回瑤族鄉300畝袋栽黑木耳基地順利建成,今年將投入720萬元生產300萬棒黑木耳,預計年產干木耳180噸以上,可實現年產值900萬元至1125萬元。
記者了解到,該基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農戶每畝出資6000元,公司每畝補助6000元,銀行貸款12000元籌集資金,每畝放置菌棒10000袋。黑木耳袋均成本約為2.4元,每袋黑木耳平均產干木耳量為60至80克,按照每公斤50元計算,單袋產值在3到4元,單袋純利潤在0.6至1.6元。按照每1萬袋黑木耳占地1畝的常規標準計算,每畝地種植黑木耳可實現純利潤6000到16000元。
“今年有32戶群眾參與,我們已經租到土地300畝,公司負責菌棒生產和技術指導,并按照不低于50元每千克的保底價收購干黑木耳,確保農民增收。”昭平縣天潤仙回食用菌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鵬珊說,“我們要通過第一年的試種,讓老鄉看到效益,輻射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實現家門口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