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棒鋪滿大園子
銀耳白,木耳黑,黑白耳花綻放在民勝鎮周子坪村張家梁的青山綠水間。
溫家寶總理2005在通江視察時曾說:通江的“兩耳一菇”小有名氣喲。秦巴山區,綠色生態;櫟林無邊,資源豐富。通江具有種植食用菌的悠久歷史,但一直以來的分散種植制約了食用菌的產業化發展。
2009年以來,通江縣統籌發展要素,創新發展機制,走出了一條“基地園區化,種植標準化,服務專業化,營銷多元化”的食用菌發展之路。
為建好園區,筑巢引鳳,通江搭建產業融資平臺,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實行“政府投資建設施,業主租賃搞發展,農民入股增效益”的園區建設機制。
“政府要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我們集中財力,整合項目,產業園區建設到哪里,基礎設施跟進到哪里。”通江縣委書記范申華堅定地說,“要繼續擴大園區規模,充分發揮園區示范帶動作用,把兩園三帶的食用菌生產格局做實做強。”
通江的食用菌產業園區建設以業主投入為主,政府以獎代補重點支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凡是國家、省、市的產業投資項目,優先安排在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實施,捆綁整合農業、畜牧、水利、林業、國土、建設、環保等項目資金用于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基地建設以農戶投入為主,政府以獎代補,重點對規范化耳堂和大棚建設等給予一定補助。截止目前,全縣建設標準化耳堂、菇棚27000個,面積達1800萬平方米,食用菌標準化栽植面積2.7萬畝。
“曾總,你在成都發展得那么好,是什么原因讓你回到通江發展食用菌產業?”筆者在民勝鎮譚家河大橋食用菌產業園區見到了通江縣綠野食品公司董事長曾坤太。
“主要是瞄準了通江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生態、資源、品牌三大優勢,同時通江的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好,就象租房子一樣,搬進去就可以搭鍋煮飯搞生產了。”
良好的基礎設施和發展環境,吸引了20家企業入駐園區。清櫟公司在碧山—梓潼壩食用菌產業園區投資200萬元建立了食用菌脫水烘干廠,2009年加工食用菌干品800噸,年出口創匯300萬美元。山霸王、光泰科技、康翔食品、銀耳酒業等四家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年產值均在500萬元以上。
“農民把土地租給企業,每畝每年獲1000元租金的同時,又在園區務工,每月收入可達1300元以上。農民也可直接用土地入股企業,成為股東。”周子坪村支部書記何維禮介紹說,“截止10月,全村已流轉土地1000畝,有400人在園區常年務工。”
走進周子坪—仙人嵌食用菌產業園區,黑壓壓的菇棚成片聳立,滿山遍野的椴木銀耳和木耳沐浴在朝霧晨露之中,競相開放,大園區托起了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