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常德市作為食用菌的傳統產區,經過10年來的努力,食用菌工廠化企業不斷崛起,食用菌深加工產業也在不斷發展,2013年,常德市食用菌產量突破10萬噸,產值7億多元,從業農戶3萬多戶,從業人員6萬多人,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6個。常德永春堂公司、湖南仕林公司、津市和平公司的工廠化栽培項目建成投產,項目投資近2億元,年產珍稀食用菌2萬噸。2013年8月,江蘇老板投資的食用菌調味品加工項目也開始投產,蘑菇醬、食用菌休閑食品等深加工產品正在研制中,食用菌出口額也在逐年遞增。
以前,常德市大都是傳統分散型、小規模粗放型的栽培經營模式,從制種、栽培到產品銷售,全過程都是一家一戶獨立完成,這種生產模式雖然成本低廉、操作簡單,但已經逐漸顯露出一些弊端,制約了常德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壯大。近年來,工廠化生產模式在常德市嶄露頭角。這種模式采用工業化技術和設備,對栽培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空氣等環境因素加以控制,進行機械化、自動化作業,實現規?;?、集約化、標準化、周年化生產。在同等條件下,工廠化生產的效率比傳統模式高出約40倍。傳統生產模式的產量會受氣候等因素影響而變得不穩定,而工廠化生產模式產量穩定率平均可達90%以上,遠高于傳統生產模式。同時具備良好的可復制性,可實現企業規模的快速擴張。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常德市食用菌來勢很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品種間發展極不平衡,產品鮮、干銷比例不合理,優質菇與普通菇比例不相稱,加工產品與直接出售產品間的比例極不協調,他們建議政府成立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管理辦公室,加強產業政策的調研,研究制定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提高產業宏觀管理能力;通過貸款貼息或以獎代補,支持菌種培育、標準園區、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產業做大做強,增強帶動能力。同時引導信貸資金、民間資本、外資企業投向食用菌產業,促進產業發展與資本市場的結合,形成多元化的產業投入機制。
市食用菌產業協會會長馬永春正在積極籌建常德市食用菌產業營銷聯合體。他認為,常德市的食用菌品牌眾多,但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當務之急是確定一個主導品牌,通過品牌實現全市16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聯合,成立聯合社,改變相互壓價、惡性競爭的狀況,變“提籃小賣”為品牌整體聯合營銷,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推動常德市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