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以其“天然、營養、保健、味道鮮美”而著稱,自古以來就被譽為“山珍”,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繼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之后的第三大食物來源。食用菌生產具有“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占地少、用水少、投資小、見效快”等特點,能把大量廢棄的農作物秸稈轉化成為可供人類食用的優質蛋白與健康食品,其培養廢料(菌糠)又是良好的農業有機肥料,是延長農業產業鏈和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可安置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下面我報據本人近年來從事組織食用菌生產工作的實踐,談談我對全市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的思考。
一、我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現狀
2005年,全市食用菌面積達到3億平方尺,產量達到25萬噸,產值近10億元,全市從事食用菌菌種生產的企業10多家,具有一定規模的食用菌加工企業7家,食用菌專業交易市場4家,食用菌營銷經紀人100多個,在一些地方,食用菌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目前,我市食用菌的發展已完全與市場接軌,與三年前比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主要體現在:
一是由注重擴面向注重提質增效轉變,增長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從2002年開始,市委、市政府開始動員全市群眾在林地里種植食用苗,縣、鄉、村三級組織積極響應,迅速行動,帶領廣大群眾開始大面積種植,全市楊樹林地里到處都可以看見蘑菇地棚,食用菌的種植面積一下子上來了,到2004年,全市食用菌面積由2000年400萬平方尺,增加到2.2億平方尺,翻了近倍,成為全國最大的林套雙孢蘑菇基地。
二是市場競爭主體由千家萬戶向規模經營大戶轉變。
前幾年,食用菌的生產者主要是千家萬戶,一家種植1個或2-3個地棚,每個地棚面積在1000平方尺左右,一家種10個棚子的就是大戶了;現在不同了,一家種幾萬平方尺的很多,有的達到幾十萬平方尺,如泗陽愛園的張宗廣一人種有50萬平方尺;沭陽劉集的單春,一個人種了20多萬平方尺;隴集的李明中搞了食用菌科技示范園等等。
三是生產設施,由竹木結構菇棚向磚混結構菇房轉變。我市食用菌的生產設施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2002年主要以地棚為主,即我們平常說的弓形棚,面積小,成本低,產出效益也低;二是2004年開始推廣建設高架棚,一般4-5層,每尾1000平方尺,可進行二次發酵,但溫控能力差,比起地棚是一大進步;三是從2005年起,有條件的生產大戶開始建設磚混結構的食用菌生產專用房,特別是在林地里建設專用房,生產環境更佳,成本底,菇質好。專用房的出現,說明我市的食用菌生產硬件水平已達到了發達地區的水平,為我市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是生產周期由季節性生產向周年生產轉變。菇種由單一向多個和珍稀菇種轉變。過去主要是三個品種:春秋生產蘑菇,夏季草菇,冬季平菇,并且生產蘑菇不生產草菇,都很單一,沒有循環利用原料。現在不同了,一是品種多,不僅有蘑菇、草菇、平菇,還有茶樹菇、金針菇、杏鮑菇、雞腿菇等珍稀菇種;二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并且可以提前或延遲產品的上市期,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如去年秋季很多生產大戶利用先進的生產設施,提前生產出蘑菇,市場價達到6-7元/斤,效益顯著。
五是由全市遍地開花向重點區域集聚。全市食用菌的主要生產地,目前已集聚在新老宿沭路兩側和北丁集到泗陽道路沿線。
六是初步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今年,在我們市農業局的牽頭組織下,罐頭食品公司和生產大戶坐到了一起,簽訂了產銷合同,農民的利益得到有力的保證。食品公司和全市幾十名生產大戶分別簽訂了最低保護價收購合同,最低保護價1.0元/斤,而菇農的生產成本約為1.2元/斤,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初步建立。
二、食用菌產業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高標準食用菌生產基地還較少、規模還不大。目前,全市上規模的生產基地還不多,主要集中在愛園、王集、劉集、隴集、耿圩、七雄,小店等鄉鎮;上標準的食用菌生產專用房只有1000多棟,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二是單產產量不高,效益潛力較大。去年,我市蘑菇平均產量不到2斤/平方尺,福建是4斤/平方尺,河南夏邑3斤/平方尺。
三是生產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主要是:生產者技術不高;技術人員奇缺,尤其是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同樣缺技術人員,指導力不從心;技術儲備不足。試驗、示范工作不廣泛,綜合配套技術不完善。對產業發展沒有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四是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而目前,我市既沒有生產龍頭企業,也沒有大的加工龍頭企業。因此,食用菌作為一個產業的發展還很難。讓我們有點欣慰的是,宿遷市罐頭食品廠已經挑了這副重擔,但愿它能為我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
五是地方財政投入較少。
三、我市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我認為,我市食用菌發展的總體思路應該是:緊緊抓住當前發展高效農業的機遇,充分利用我市大量的林地資源,以建設高標準食用菌生產專用房為抓手,以提高廣大菇農生產技術為重點,以實現食用菌生產高效為目標,加強龍頭企業建設,加大組織力度,增加資金投入,完善服務體系,加快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步伐,力爭早日做大做強,為我市新農村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
食用菌產業盡管它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但在我市還屬于一個新興的產業,它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針對目前的發展現狀,我認為工作的重心應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切實加強市場競爭主體的培育,為產業化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進一步擴大規模。目前,我市食用菌生產規模還不夠大,放大規模仍是目前首要的工作任務。規模的增大:一是可以提高抗御風險的能力。二是通過擴大規模,能夠實行集約化生產,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三是規模效應必然帶來市場效應,通俗地講,叫少了賣不掉,多了不多賣,就是說規模越大,產品越多,市場銷售越火。
2、精心培養種植大戶。從我們實際工作中看,種植大戶對農民的帶動作用、對產業的發展推動作用非常明顯。培植大戶對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今年我們提出在“十一五”期間,實行“十百千萬工程”,即培養十家專業食用菌生產企業、一百名種植食用菌超10萬千方尺的大戶、一千名種植食用菌超1萬平方尺的大戶、一萬家農戶種植食用菌。形成企業帶大戶,大戶帶動農戶的生動局面。
3、重點培育食用菌加工龍頭企業。
4、加強經紀人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各縣、鄉食用菌協會的作用,把食用菌經紀人組織起來,讓他們一頭連接千家萬戶,一頭連接國內外市場,推銷宿遷食用菌。
5、高度重視品牌建設。充分利用我市生態優勢,積極組織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規范菌用物資市場,嚴把投入品入口關,利用目前現有的“瑞盛”牌、“瑞春”牌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食用菌品牌,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提高我市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叫響宿遷食用菌的品牌。
(二)切實加強技術培訓工作,全面提高生產者技術水平。
一是要開展菌種生產知識培訓。要根據農業部新頒布的《菌種管理辦法》,組織生產,為廣大食用菌生產者提供優質的栽培種。二是開展食用菌栽培知識培訓,對廣大食用菌種植戶,特別是新建設食用菌專用房的生產者,優先進行技術培訓,指導他們開展無公害食用菌生產。三是要專題開展食用菌病蟲害防治知識培訓。從近幾年實踐看,菇農對病蟲害防治知識非常缺乏,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我們多次請專家為菇農答疑解難,大多是病蟲害方面。四是要組織大戶開展食用菌栽培技術的研討交流,不斷充實完善食用菌栽培技術體系,促進技術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三)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為產業發展提供組織保證。
食用菌產業,作為我市農業上一個新興的產業,能否發展下去,它發展的環境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作為一個欠發達地區,充分發揮各級行政職能部門的作用,推動產業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一是有關的縣區、鄉鎮要制定一個中期的產業規劃,明確產業發展的思路和目標任務,從菌種的研發、生產,一直到產品的加工、銷售,都要有具體的內容。制定規劃促發展,圍繞規劃抓落實。二是成立產業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理順食用菌管理體制。食用菌產業分布在廣大農村,涉及到千家萬戶,面廣量大,生產銷售中必然出現許許多多的問題。因此,各地鄉鎮非常有必要成立協調領導小組,幫助處理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如生產用地問題,用水、用電問題,好多問題不是菇農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必須請地方組織幫助協調。三是制定一套優惠政策,促進產業發展。每年地方財政要設立一定扶持資金,扶持食用菌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