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yè)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tài) » 產業(yè)動態(tài) » 正文

    點草成金的“吉祥三寶”讓菇農享受豐收的喜悅


    【發(fā)布日期】:2006-10-17  【來源】:福建日報
    【核心提示】:金秋時節(jié),掛滿枝頭的果實不斷壓低樹梢,大地正要展示成熟的秋黃時,順昌3000多戶菇農已開始享受豐收的喜悅。姬松茸、竹蓀、神

    金秋時節(jié),掛滿枝頭的果實不斷壓低樹梢,大地正要展示成熟的秋黃時,順昌3000多戶菇農已開始享受豐收的喜悅。

    姬松茸、竹蓀、神農白雪等各類珍稀食用菌從無到有,連續(xù)3年面積、產量不斷翻番,今年僅姬松茸種植面積就達36萬平方米,成為中國姬松茸的“核心主產區(qū)”;1.1萬畝的竹蓀種植面積使順昌成為中國的“竹蓀之鄉(xiāng)”;再加上800萬袋的神農白雪等其他珍稀菌類,扣除“6?7”洪災的損失,全縣8200多萬袋食用菌將實現產值1.2億元,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近7000萬元。順昌菇業(yè)能有今天,離不開點草成金的“吉祥三寶”。

    A “拓菇者”林桂榮

    今年52歲的林桂榮,是順昌縣食用菌種廠廠長,說起話來帶著濃重莆田口音。林桂榮原來是莆田市蘑菇種植大戶,21年前順昌縣罐頭廠成立時,他作為縣外貿局引進的技術人才,負責全縣雙孢蘑菇的制種和生產的技術指導。在他的指導下,這個山區(qū)林業(yè)縣菇農改變了原來種植香菇、木耳等木腐菌,需要大量砍伐木頭的習慣。后來,受外貿出口影響加上企業(yè)自身的原因,以生產雙孢蘑菇罐頭為主的順昌縣罐頭廠倒閉,林桂榮下崗了。

    林桂榮深知,品種單一、農殘超標是食用菌遭受“嚴冬”的要害,他請來同樣在莆田種植食用菌的弟弟林桂華,一道辦起了順昌縣一級食用菌種廠,為廣大菇農提供各類菇種的母種、原種和栽培種。2001年,林氏兄弟發(fā)現姬松茸(又稱巴西蘑菇)的外貿需求量很大,而栽培的主要原材料是稻草。經過一年實踐,兄弟倆摸索出以閩北山區(qū)常見的蘆葦稈替代稻草的新培育方法.然而順昌的菇農卻不敢用新辦法試種,兄弟倆決定與菇農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形式。

    2002年,林桂榮與林桂華一道與嵐下鄉(xiāng)郭成村范泉亮、鄧榮華共同投資5萬多元,以蘆葦為主要原材料種植姬松茸4000平方米。不少當地的農民笑話他們,“想錢想瘋了,蘆葦還能種出金來?”直到5月10日第一批姬松茸上市,通過外貿渠道賣到日本,當地人才服了!當年11月收成后,一清點,兄弟倆也沒有想到,共產干菇2500多公斤,時價每公斤270元,能賣60余萬元。當范泉亮、鄧榮華拿到15萬元分成時,全鄉(xiāng)、全縣都轟動了!

    邵武市農業(yè)局重金聘請林氏兄弟到邵武發(fā)展,林桂榮婉言謝絕,但礙于情面叫弟弟林桂華暫時到邵武幫助發(fā)展姬松茸,自己則留在順昌先后與嵐下鄉(xiāng)東坑村、洋墩鄉(xiāng)田溪村、高陽鄉(xiāng)花橋村、元坑鎮(zhèn)曲村村、建西鎮(zhèn)謝屯村、仁壽鎮(zhèn)余塘村等地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只經過一年,順昌縣姬松茸培育面積就擴大到8萬多平方米,應接不暇的林桂榮又把弟弟林桂華從邵武叫了回來……看到來菌種廠尋“醫(yī)”問“藥”的菇農越來越多,兄弟倆辦起了“菇農之家”,為全縣菇農免費提供資料、解答難題。

       

    林桂榮(中)在指導菇農種植姬松茸

    B “項目官員”池茂連

    室外氣溫在驟然變化著,而雙溪街道新屯村神農珍稀菇業(yè)有限公司6600平方米的菇房里,空調將溫度控制在20多度,“神農白雪”等珍稀食用菌在這里舒適地生長著?!坝幸晃粚<腋嬖V我們,這是閩北最大的冷庫開發(fā)珍稀食用菌的生產基地。”池茂連頗為自豪。

    2001年初從順昌縣食用菌開發(fā)辦公室下派任科技特派員的池茂連,現在是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科員,他就管空調種菇,是個地地道道的“項目官員”。由空調種菇這一項目衍生出來的神農珍稀菇業(yè)有限公司,與96戶菇農結成利益共同體,獨創(chuàng)“神農白雪”品牌,采取空調種菇的工業(yè)化生產模式,日產蟹味菇、海鮮菇、神農白玉等珍稀食用菌1500多公斤,上半年就實現銷售收入400多萬元,每戶菇農實現年均純收入1萬多元。

    池茂連1989年畢業(yè)于福建農學院土化系微生物專業(yè)。從水南鎮(zhèn)農科站到縣食用菌開發(fā)辦公室再到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他一直在和食用菌打交道。1998年,他利用鄭坊鄉(xiāng)豐嶺村的600平方米防空洞,與2戶菇農投資10萬元辦起“珍稀食用菌生產基地”,打時間差生產茶樹菇,當年每人凈賺4萬元,還發(fā)展、帶動了當地30多個栽培戶。

    2002年作為縣科技特派員的他到新屯村后,亮出自己的專長。他先在村部廢棄的禮堂中進行冷庫產菇試驗,小規(guī)模生產后自費帶著鮮菇到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找銷路。晚上住在最便宜的小旅館,白天扛著裝有鮮菇的大泡沫箱擠公交車,曾經被公交車售票員趕過,進酒家推銷時也曾被保安趕過……他憑著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恒心打動了廚師長,得以“進軍”酒樓讓顧客免費品嘗,并鋪開了銷售網絡。

    慢慢地,池茂連的名氣越來越大,不時有客戶主動上門來。新屯村民張建生說,他也將自家30平方米的房間改造成車間,一年四季為神農菇業(yè)生產珍稀菇,每年這一項的純收入就有3萬多元。

       

         池茂連(左一)在菇房里觀察菌種生長情況

    C “土專家”高允旺

    在順昌縣大歷鎮(zhèn)竹蓀采摘、烘干上市的大忙時節(jié),在搭滿栽培大棚的大歷村田野上,農民楊秀生采滿兩大筐竹蓀準備回家。高成旗夫婦在自家的大棚里采著一朵朵又大又白的竹蓀,他告訴記者:“我今年種了1.5畝竹蓀,已賣出竹蓀干品100多公斤,最高價每公斤200多元,本錢早就收回來了,估計每畝純收入五六千元。”看到菇農個個喜笑顏開,被農民親切地稱作“竹蓀專家”的科技特派員高允旺更是高興,因為在他的帶動下,這個不足1萬人的小鎮(zhèn),就有800來戶菇農種下3100多畝竹蓀,創(chuàng)下畝均5000元左右的純收入,大歷鎮(zhèn)也因此被評為“竹蓀之鄉(xiāng)”。

    高允旺原是大歷鎮(zhèn)經管站的農業(yè)經濟師,是鎮(zhèn)里七所八站的聯站會計。現在,他是大歷鎮(zhèn)流通助理、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員。這位半路出家的竹蓀專家,研究出竹蓀“三增大、建堆發(fā)酵”的高產栽培技術,將竹蓀畝均產量從原來不足50公斤提高到100多公斤。順昌縣竹蓀的單位面積產量經專家認定在全國首屈一指,不少菇客慕名而來取經。

    原先,由于閩北缺乏竹蓀栽培技術人才,常要邀請省、市專家下來授課,但菇農在日常生產中遇到難題,無法得到及時的技術幫助,高允旺看在眼里,記在心里。2001年,他開始在自家田地里種植竹蓀,聽說大歷村秀吳村村民余成有種植竹蓀技術好,畝產高,但不肯將經驗外傳。高允旺自己一面鉆研竹蓀栽培技術,一面想法和余成有聯系,“九顧茅廬”才打動了余成有。學取“真經”之后,他又進行技術改進,總結歸納出“三增大、建堆發(fā)酵”竹蓀高產栽培技術,還與菇農蘭長木結成利益共同體,進行大田竹蓀對比試驗,2002年創(chuàng)下了畝產100公斤的高產紀錄。

    這之后,他辦起大歷竹蓀栽培研究所,撰寫《竹蓀高產栽培技術》,先后在《食用菌市場》、《食用菌》上發(fā)表。這項技術在2003年7月通過福建農林大學菌草所、南平市食用菌協會組成的專家團考評驗收,被認為“是在原竹蓀栽培技術上的大膽創(chuàng)新,單產大大提高,達到省內領先水平”。

    老高沒有把技術鎖進保險箱,他辦起“產銷接待室”,把每5天一圩的農村圩日作為固定服務日,舉辦竹蓀“論壇”,既不誤農時,又方便農民。他的做法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得到了不少贈書贈報,還得到省長專項基金一萬元。他用這筆錢添置電腦、傳真機,聯上了互聯網,辦起了竹蓀資訊。大干鎮(zhèn)良坊村羅饒興去年種植竹蓀2畝,通過與老高電話聯系學習技術,又通過老高幫忙聯系客商把竹蓀賣出去,8月份收成時畝均純收入達8000多元。

    越來越多的菇農前來討教,老高因常到菇田里走動,菇農常常撲空。2004年10月,他在南平市科協幫助下將近4000字的《竹蓀高產栽培技術》編輯成冊,作為南平市農函大食用菌專業(yè)的輔導材料,分送給遠近鄉(xiāng)鄰。

    去年底,老高以大歷竹蓀栽培研究所名義申報了“大歷牌”竹蓀商標,給高產、優(yōu)質的大歷竹蓀打上標記,貼標后的“大歷牌”竹蓀每公斤售價比其他竹蓀高出10元左右。大歷鎮(zhèn)竹蓀豐產豐收,為高允旺帶來一項“全國農村科普先進個人”的榮譽。(記者 徐樹才 通訊員 林崢嶸) 

        

       高允旺(左一)在指導菇農搞好竹蓀早期管理

        

    張光林的“菇農生活”

    現年42歲的張光林,是順昌縣元坑鎮(zhèn)曲村村黨支部組織委員兼文書。2005年他投入2.6萬元種植姬松茸1000平方米,純收入達1.7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曲村先后有16戶村民參與種植以草腐類為主要原料的姬松茸2.1萬平方米,通過其建立的三明、建陽、莆田、古田等地的經銷網絡銷往全國各地。

       

    張光林從姬松茸棚采菇歸來

    采訪札記――

    釋放菌業(yè)潛能

    營養(yǎng)專家說:吃“四條腿(牲畜)的”不如吃“兩條腿(家禽)”的,吃“兩條腿”的不如吃“一條腿”(食用菌)的。在營養(yǎng)學家眼里,食用菌是人類動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之外的第三類食品,還具有藥用和保健的功效?;诖耍瑖鴥韧馐袌鰧κ秤镁男枨蠹眲≡鲩L,食用菌產業(yè)也迅速成長。僅我省食用菌產量就達70萬噸,總產值達25億元,食用菌生產已成為許多地方農村經濟發(fā)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yè)。

    就南平市而言,早在1986年,食用菌綜合技術開發(fā)就被列為省星火計劃項目,至2005年,南平市食用菌年產值9.26億元,約占農業(yè)總產值的15%,食用菌產業(yè)的地位與作用不言而喻。但是,這樣一個年產值近10億元、又與成千上萬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yè),面臨著什么樣的情況呢?千家萬戶小規(guī)模分散的作坊式生產,不可避免造成產品品質低、生產標準化程度不高,加上缺乏龍頭企業(yè)牽引,產業(yè)化水平嚴重滯后。這樣一個迅速成長的產業(yè),所得到的扶持力度能否與其成長速度成正比呢?由于財政經費緊張,原有的各級食用菌生產管理機構處于癱瘓和半癱瘓狀態(tài),有些縣(市、區(qū))的食用菌辦處于無固定編制、無專業(yè)人員、無固定辦公場所、無正常辦公經費的“四無狀態(tài)”,鄉(xiāng)、村兩級技術網絡支零破碎。實際上,一些地方種養(yǎng)業(yè)項目的起步和最初的發(fā)展,靠的是幾位“能人”的支撐。順昌縣的食用菌產業(yè)也是如此,林桂榮、池茂連、高允旺等就是擔負重任的“能人”,起步靠他們,成長靠他們,然而,這個產業(yè)今后的壯大再依靠少數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業(yè)內人士提出,科學栽培食用菌,不僅能讓經濟與環(huán)境和睦共處,還可“變廢為寶”。栽培姬松茸用的是稻草、蘆葦稈和牛糞,竹蓀種植用的是竹屑,還有谷殼、茶(果)修剪枝、榛苞殼等下腳料,種過食用菌的廢筒菌糠可轉化為低分子的蛋白飼料和高效有機肥料,用來喂豬養(yǎng)魚、肥田和改造土壤。據統計,單是充分利用南平市上百萬噸農作物秸稈生產食用菌,每年就可創(chuàng)造上億元價值。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兼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huán)境效益的產業(yè),它的巨大潛能能否一一轉化為現實效益,就看我們怎樣加倍扶持和深度挖掘。

     
     
    [ 動態(tài)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動態(tài)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fā)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guī)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和县| 会昌县| 措美县| 曲麻莱县| 社旗县| 吴江市| 固镇县| 彩票| 普定县| 定陶县| 锡林浩特市| 建阳市| 绥阳县| 泸溪县| 正镶白旗| 同心县| 任丘市| 长垣县| 平利县| 方城县| 洞口县| 青冈县| 东乡县| 沙湾县| 乌兰浩特市| 遂昌县| 龙江县| 洛宁县| 石狮市| 蒲江县| 夏邑县| 郎溪县| 乐平市| 海门市| 台中市| 济南市| 景宁| 溆浦县| 宁武县| 洪江市| 昭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