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利用不斷提高的農殘標準,作為國際貿易的技術壁壘,這已成為發達國家制約不斷擴大的農產品進口,借以保護本國市場的必用手段。在這方面,日本更是年年出新招,手法更厲害。日本去冬頒布并將于今年5月29日生效的食品與農產品“肯定列表制度”,就是一個全新的技術壁壘和貿易阻遏。
《麗水日報》2006年04月03日報道 (記者 宋挺 洪汝鋒 周華俊)中國是日本農產品尤其是蔬菜和食品的主要進口國。2005年,對日農產品和食品貿易額達79.3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9%,其中,香菇、木耳類食用菌出口額達1.98億美元,居園藝產品之首。
日本將于今年5月29日生效的“肯定列表制度”,必將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影響巨大。尤其是香菇,自2001年開始,各種貿易壁壘持續不斷出現,《種苗法修正案》風波尚未平息,如今又刮起“肯定列表制度”的巨浪,中國香菇如何面對又一新的技術壁壘?為此,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香菇聯合會副會長、國際知名食用菌專家張壽橙先生。
168個產品5萬多個檢測標準
所謂“肯定列表”,是由日本厚生勞動省根據《食品安全基本法》對進口的食品和農產品,排定一個農藥、獸藥和添加劑殘留的檢測標準。其基本內容是:
1、規定15種農藥不得使用,亦即不得檢出。
2、對全球797種農藥、獸藥和添加劑設定了53862個新的殘留限量標準,而原來只有255種,9321個標準。目前我國常用農藥270多種,其中有150種左右被有關部門作為低殘推薦使用,這當中有116種與日本標準相符,涉及香菇、木耳和蔬菜的49種,有3種在此次日本“肯定列表”中未列入。
3、凡未列入該表的,一律按0.01毫克/公斤的標準,而過去凡未列入檢測的,不計標準。
4、只有68種天然的和化學物質,作為豁免物,不設限。其中,食品有香菇菌絲體萃取物,添加劑中對石蠟不設限。
“肯定列表”是日本所采用的檢測標準。其實在美、加、歐盟等亦各有檢測標準,多數標準也是國際上通行的。但是,每個國家都會從自身市場出發,靈活掌握。日本海關是按中國出境檢驗書面證明放行,同時予以抽檢。執行“肯定列表”責任在于出口方,權力在于進口方,風險在于企業,最終則可能損害生產者。
菇耳標準從38個增至285個
香菇在日本農產品中有特殊的地位,日本針對中國香菇曾設置過多重“障礙”。2001年,當中國入世后才半個月,就對鮮香菇、大蔥和藺草采取“限量進口”和反傾銷調查,接著,便是甲醛超標致癌以及2003年的《種苗法修正案》出臺等。此次“肯定列表”雖不是專門針對香菇,但檢測指標亦從38項增至285項,包括所有菇、耳均如此。檢測指標增加,給出口商帶來許多困難。如果某一貨柜裝有多種農產品,則費用更大,通關將更繁雜,生產基地將大大增加農殘控制的成本支出。
尤其是我國菇、耳出口企業規模較小,必然增加了成本支出和經營風險。
此次出臺的“肯定列表制度”與三年前的《種苗法修正案》類似之處在于其針對性。中國農產品對日出口量的迅速增加,已經導致日本某些產業處于崩潰邊緣,尤以香菇為甚。主要農產品大國如美國、歐盟等,勞動力昂貴,無法輸日;而低成本之發展中國家,產品又無法滿足日本市場對品質的要求。唯有中國產品,無論質與量均可滿足其市場需求,特別是低價產品對其相關行業沖擊勢不可擋,出臺類似政策或阻滯減少進口,或放寬以滿足其市場需求,皆在掌控之中。
農殘須從源頭抓起
就當前我國香菇栽培面廣、分散、量小的特點,除大力推進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逐步向專業性栽培轉化外,應當讓廣大菇農對農藥殘留的危害性,有一個十分清醒的認識。
無論如何都必須大力推進我國菇、耳的污染預防工作。專家認為,要持續不斷地向菇民廣泛宣傳農藥殘留的危害性;要堅持所用原料和水源都應無污染,像甲胺磷超標,可能是長期在水稻田或菜地里使用農藥而污染的結果。在選擇原料和栽培場地時,避免污染源,從木屑栽培開始,認真分析其各種可能出現的污染。
堅持出菇后不噴藥、不噴水,干品在低溫處貯藏(1-5℃),但不用含毒藥劑薰蒸。
今年會是個好年頭
在全球農產品貿易中,中國香菇作為金牌產品,盡管可以直面日本的種種技術壁壘而穩坐釣魚臺,但是,香菇作為一種健康食品,比之于一般蔬菜,應該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對待農業化學物――農藥及其添加劑方面,應該執行十分嚴格的標準,這也是大勢所趨。
2006年,是中國香菇歷史轉折期。經過多年市場調節,產地和栽培量已經減少,菇價出現上升趨勢。在認真選擇合適的栽培模式下,提高產量和質量,回避市場經營的風險,2006年應該是一個好年頭。張壽橙先生充滿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