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請總結一下2013年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以及進出口總體形勢。
劉自強:據海關統計,2013年我國食(藥)用菌產品出口共計51.2萬噸(干、鮮混計),創匯26.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7.16%和54.65%。出口量和金額均創歷史新高。其中,出口金額最大的食用菌商品是干香菇,出口金額達12億美元;緊隨其后的是蘑菇罐頭和干木耳,出口金額均在3億美元以上。
回顧2013年我國食用菌市場,不盡如人意,杏鮑菇鮮菇平均價格為上年同期的72%,金針菇鮮菇平均價格也較上年同期低,大多數企業處于虧損邊緣,整個行業境況蕭條。分析鮮菇市場價格下滑原因為:廠家過多,生產量急劇增加,市場難以消化,以及消費環境的變化。
但在發展過程中,行業也出現了一些新趨勢:傳統栽培品種逐漸向設施化栽培靠攏,如香菇、黑木耳等;高度自動化食用菌生產設備代替人工將成發展趨勢;數字食用菌生產效益高;經營組織形式創新,共同致富;產業鏈延伸。
記者:您認為,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應采取哪些應對措施?
劉自強:我國是食用菌大國,但因為我們科研與市場的溝通速度太慢,所以造成目前大而不強的局面,生產模式較落后,集約化和組織化程度低,影響產出比的單產量不高,日本、韓國很多方面大大超過中國。
過去,我國產品的競爭力是在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上。但目前來說,一方面我國勞動力成本已開始逐漸失去優勢,另一方面高度自動化的生產中勞動力成本占比很少,不足以造成成本扛桿。人力成本更多產生于采摘、包裝等環節。
此外,我國食用菌研究所多如牛毛,國家對食用菌科技項目投入也不少,但項目的投入很少有實際收獲,一是有成果不能產業化,二是有一些項目就是為了科研而科研,或者為了經費而科研。科研經費項目缺少規劃和分工,投入不承擔結果,結果得不到保護,科研如何直接面對市場并與產業化對接,值得好好研究。
原材料成本越來越高,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市場競爭越來越激勵,全球化發展迫使我國食用菌生產模式必須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工廠化食用菌是推進我國食用菌產業化、現代化進程的主力軍,也是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記者:商會在過去一年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劉自強:2013年是食用菌分會“求生存、圖發展”關鍵地轉型一年,在2012年明確食用菌分會發展目標和規劃后,2013年食用菌分會在2012年基礎上取得了長足進步。
隨著食用菌工廠化產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已成為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焦點和投資熱點,食用菌分會與時俱進,抓住行業和企業發展的需求,精心組織和籌劃國內食用菌企業5月底、6月初赴荷蘭和波蘭進行雙孢蘑菇產業深度考察之旅,在行業內反響熱烈。
去年8月,商會精心組織和籌劃第七屆國際藥用菌大會和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藥用蕈菌。經歷了半年多的精心準備、精密籌劃和安排,這兩個會議均獲得圓滿成功,在國內外業界獲得良好的影響。
去年11月,成功組織第七屆中國蘑菇菇節。中國蘑菇節是食用菌分會從無到有,和漳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品牌,從2007年開始,中國蘑菇節在漳州已經成功舉辦六屆,如今已經成為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國際行業盛會和引領國內外食用菌產業發展不可缺少的“精神大餐”。
同時,分會在繼續主辦易菇網,聯辦《食藥用菌》雜志、食用菌賊船QQ群外,2013年食用菌分會與時俱進,10月底正式開動食用菌分會官方微信公眾平臺——食用菌賊船,訂閱人數已過1350人,極大豐富了食用菌分會對外宣傳陣地,每天及時更新內容,已在業界產生良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