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
顏色鮮艷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
李泰輝告訴記者,由于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宏觀特征沒有明顯區別,且至今還沒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鑒別方法,普通市民憑借肉眼根本沒有辦法辨別,因而人們誤食毒蘑菇而引發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
根據傳統的個別簡單、特定經驗和方法來識別不同地方復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正是造成誤食毒菌中毒的原因之一。他說,目前仍在流傳的許多“識別毒蘑菇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存在多種誤區。
專家說,“顏色鮮艷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的說法是不科學的。這“鮮艷”和“好看”本身就沒有具體絕對的標準。事實上色彩不艷、長相并不好看的肉褐鱗小傘、秋盔孢傘等毒傘卻極毒。毒蠅傘很漂亮,不少的蘑菇藝術品都是以它為原型創作出來的,它的確很毒;但同樣很漂亮的橙蓋鵝膏,卻是非常著名的食用菌。
誤區二:
受傷變色、流汁液者有毒
專家表示,有人認為受傷變色、流汁液者有毒,其實也不然,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其乳汁均會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有的說菌蓋上有疣、柄上有環和具菌托的有毒,這類菌有毒種類的比例較大,但也并非具如此特征的都有毒。許多毒菌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特征,像外觀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因此用一些群眾中流傳的說法來鑒別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毒素成分復雜的毒蘑菇是不安全,甚至是很危險的。
鄧旺秋告訴記者,發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時要及早處理,同時盡快與醫院和衛生防疫部門人員取得聯系,以便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尤其是鵝膏類引起的蘑菇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