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的我國食用菌研究領域首個“973”項目——“食用菌產量和品質形成的分子機理及調控”研究項目在京啟動。農業部科教司副司長劉艷、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科技部基礎司重大項目處處長沈建磊等出席會議。會議由資劃所所長王道龍主持。
據項目首席科學家、資劃所研究員張金霞介紹,食用菌是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形成的新興戰略產業。目前全國年產量2800萬噸,占世界的75%以上;栽培種類有50種,是世界栽培種類最多的國家;產值1700億元,從業2000萬人以上;2011年出口創匯24.6億元,年消化秸稈皮殼4000萬噸。種植食用菌可以在不占用耕地的情況下增加食物供給,對于節約資源、發展生態型農業和循環經濟也有積極的作用,食用菌中富含的多種營養成分還可以促進國民健康。但在產業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我國食用菌行業還面臨單產低、品質差、產業效益不斷下降的困境。因此,亟需開展系統的科學研究,像
糧食作物那樣實現“科學種田”。 此次啟動的項目,將以大宗栽培的木腐菌平菇、金針菇和草腐菌草菇、雙孢蘑菇為材料,在已有基因組測序基礎上,開展食用菌產量和品質形成的分子機理及調控研究。科研人員將綜合應用功能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生物信息學、現代酶學、現代化學等研究手段,鑒定分析子實體形成的營養高效利用和遺傳調控的關鍵基因及其調控機制,分析溫度響應的關鍵基因及其分子調控機制,解析食用菌活性物質及其合成調控途徑,開展食用菌優異種質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研究。
張金霞表示,通過此項研究,可以揭示食用菌木質纖維素高效利用的遺傳與調控機制,闡明食用菌子實體形成關鍵基因的調控及其網絡,闡釋食用菌對溫度脅迫的響應途徑及其對抗逆性的影響,明確產量形成的營養、遺傳與環境響應的基本路徑及分子基礎,為食用菌的高產育種和栽培技術創新提供科學支撐;明晰食用菌重要活性物質及其合成調控機制,為優質生產和新產品創制提供科學依據;明確優異種質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為資源定向挖掘和優良品種選育奠定理論、方法和材料基礎。
與會專家在會上表示,食用菌產業在我國發展迅速,國家對食用菌產業近年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但因基礎研究薄弱,與國外相比,我國食用菌在產量和品質上差距較大。發展食用菌產業,可以有效地緩解國家在耕地緊張、
糧食安全等方面的壓力。希望該項目能解決關鍵的科學問題,助推我國從食用菌產業大國走向食用菌產業強國。 該項目預計持續至2018年8月,設置了食用菌高效利用木質纖維素的分子機制、食用菌子實體形成發育的調控機理、食用菌溫度響應的分子機制、食用菌活性物質及其合成代謝的分子基礎和食用菌優異種質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等5個課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吉林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單位共同參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