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探索 生態生產異軍突起
占地128畝的基地內,一排排的大棚整齊劃一,一堆堆桑桿菌料如小山一樣堆放在廠房周圍。近日記者在宜州市宜源桑桿菌業有限公司食用菌培育基地看到,反季節生產食用菌已經收獲。公司負責人介紹,如果在產菇旺季,菇房里幾十個農民采摘秀珍菇都忙不過來,用桑枝培育出的秀珍菇很不一樣,特別清甜、嫩脆,外地消費者都喜歡廣西的桑枝秀珍菇。
據介紹,廢棄的桑桿是生產綠色、有機食用菌的上等原材料。從宜州市試驗的統計數據看,0.5公斤干桑桿一般可栽培出0.4公斤左右的鮮菇,按平均售價每公斤5元計算,每畝桑園1000公斤干桑桿可新增產值4000元。
自治區農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區目前每年可作為食用菌生產原料的桑桿約400萬噸左右,利用桑桿為原料生產食用菌,轉化率高,產品品質好;同時采收后的廢菌糠可作為有機肥還田,提高土壤肥力,減少肥料的投入,使桑桿資源得到高效、安全、生態的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如果把現有桑桿利用率提高到50%,那么全區每年可生產食用菌100-150萬噸,新增產值可達50-75億元。因此,大力推廣利用桑桿栽培食用菌,是延長桑蠶產業鏈、增強桑蠶產業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據了解,目前我區強力打造的桑枝食用菌異軍突起,生產規模超過了1.5億袋(棒),產量超過7萬噸,位居全國第一。
據了解,廣西溫光資源豐富,生物生長量大,除了桑枝,每年1200多萬噸蔗渣、150多萬噸木薯稈、1200萬噸稻草、300萬噸玉米稈(芯),還有大量的木屑、果園修剪枝條等,以及數百萬噸的家禽畜牧排泄物,保證了食用菌生產穩定發展。
在橫縣,被大多農戶視為廢棄物的牛糞、稻草,在食用菌種植戶眼里卻是“香餑餑”。記者在該縣云表鎮看到,村里房屋的墻體上,到處都有收購稻草和牛糞的廣告。一位姓陳的農民說,每到秋天,村民就挑著籮筐、開著拖車走村串戶收購牛糞和稻草;有的農戶為保證稻草供應量,寧愿幫其他人免費收割稻谷。近年來,云表鎮、陶圩鎮等地的農戶通過“稻草、糞便-蘑菇-有機肥-果蔬”種植一體的生產模式,形成了完整的綠色農業循環產業鏈。當地牛糞、稻草供不應求,稻草可賣到600元/噸,牛糞價格為180元/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