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記者來到信豐縣大橋鎮。只見信安公路旁,綠態菌業生產基地的種植大棚里,一排排菌棒整齊排放,肥嫩的黑木耳長勢喜人。當地群眾告訴記者,這個占地17畝的食用菌種植基地是一名“90后”老板創辦的。
帶著好奇,記者走進基地,見到了年輕的老板袁松松。
袁松松告訴記者,他1991年出生于豐城市,去年7月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以后,他并沒有像眾多大學畢業生那樣,報考公務員或者在大城市找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而是選擇自己創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電視節目中看到介紹食用菌的種植方法。經過仔細調查和了解,他認為食用菌發展潛力巨大。在親戚的支持下,袁松松開始種植食用菌。
創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相當困難。經過一番努力,袁松松瞄準了信豐縣大橋鎮信安公路旁的一塊土地。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便在該鎮辦起了這個食用菌基地。
在城市長大的袁松松在信豐縣大橋鎮扎了根,學習技術、搭棚蓋布、培訓工人、木屑裝袋、菌包接種,凡事都親力親為。
今年4月29日,菌筒如期長出香菇,第一次就撿了100多公斤。可怎么賣呢?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賣香菇,袁松松很是激動,他說:“那天凌晨三點,我就獨自拉著新出的香菇到了縣城橋北菜市場,直接把菇賣給菜販子。短短兩個小時,100多公斤香菇銷售一空,而且價錢賣得也比預想的好。原來香菇市場這么好,我的擔心一下子消失了。”就這樣,袁松松自己賣了三天。第四天,信豐縣的香菇經銷商肖某看到袁松松的基地出產的香菇新鮮、肥嫩,主動和袁松松商談,要求由他全權代理銷售香菇。香菇的銷售問題一下就解決了,一個月的銷售額就能達到8萬元。
現在,袁松松的基地每天能產出香菇200多公斤,幾乎占了信豐縣香菇市場的“半壁江山”。嘗到了創業甜頭的他打算繼續擴大種植規模,把市場拓展到市中心城區、韶關、廣州等地。“以后我還想成立個食用菌種植合作社,吸收周邊群眾加入合作社,通過農業產業來帶動更多的人致富。”談到自己的夢想,袁松松如是說。(原標題:景德鎮陶瓷學院90后畢業生信豐當農民種香菇)